□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虹口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朱海春习惯性地打开他的“掌上执法终端”,在“考勤情况”菜单中,分局下设10个城管中队在岗人员情况一目了然。点击“工作日志”,全区所有城管队员当日的执法动态正在实时更新,如有情况预警,朱海春通过线上就能精准指派到就近队员,随后快速展开处置。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智慧城管”带来的超强引擎。通过遥感布点,跨门营业有“电子围栏”抓拍、小区违法建筑可以实时发现、广告牌一旦松动就能及时发出报警……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依托大数据有了解决之道。
以之为建设范本,近日,住建部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智慧城管精细化执法现场教学基地”在虹口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记者获悉,未来,不仅是上海,全国也将学习推广虹口区这套“智慧城管”试点经验。
隐身的超能力“电子城管”
周一上午,记者来到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此时,指挥中心的视频监控大屏幕上,虹口区花园路上的一排沿街商铺前,一个蓝色的方框固定架设着,几处绿色可移动方框正实时跟随着路上行走的行人定位抓取。
“这是‘电子围栏’,蓝色表示划定的区域范围,绿色可对一切跨门营业等街面违规现象进行自动识别,一旦发生异常事件,电子围栏监控系统就能及时检测,并跳动成红色警报状态,与此同时,我们指挥中心的终端也能收到预警。”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广中路街道城管中队一级执法员石晓洁告诉记者,电子围栏的存在,就像一个隐身的超能力“电子城管”,“你可以在指挥中心清晰看到所有圈划的区域,但对于画面中的行人和商铺而言,完全是不可视的。”石晓洁最大的感受是,电子围栏打破了传统执法的局限性,可以24小时全方位地对街面违规现象进行监管,也有效避免了以往“城管一走,小贩出动”的尴尬,防止“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出现。
就在石晓洁为记者介绍的同时,画面中一家水果店门前的区域开始亮起红色警示灯,疑似出现占道堆物。在确认了现场的情况后,指挥中心的城管队员立即发出指令,“花园路岗段队员请注意,请马上赶到花园路175号,对占道堆物现象进行及时处置。”
指挥中心距离花园路并不算远,记者也立即随城管队员赶赴现场。当记者赶到时,就近的城管队员已经先一步到达,由于超出门窗经营,城管队员对商铺老板开具了谈话通知书,责令其改正。“过去,像这一类的街面违法违规行为都是靠人力巡查,如今借助‘智慧城管’,发现问题更加轻松,处置问题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对于这种变化,一线城管执法队员最是有体会。
超亿条大数据作“积木”
其实,这种变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虹口是上海的中心老城区,面积不算大,但人口密度很高,过去外来人口多,并且主要都从事一些低端产业,因此占道设摊、跨门营业、破墙开店等各类市容问题热点多,难点也多。”
朱海春对老虹口过去的诸多市容乱象记忆犹新。
“世博会前后,我们虹口区在上海市容环境测评中排名是倒数的。全区数得出名的占道设摊集聚点就有70多个,其中就包括东余杭路、安汾路、七浦路、虹镇老街等上海老集市的代表。”
这些脏乱差典型的存在,一度让虹口区的城管执法任务非常繁重。“所以2012年的时候我们就下定决心,要用3年时间改变市容面貌。”自此之后,虹口城管在源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展开了探索实践,大刀阔斧对市容乱象展开整治。
2015年,三年整治行动完成,虹口区交出了一份令市民满意的答卷。“那个时候,我们又开始思考,整治的初步成果有了之后,还能不能向更高的标准迈进?传统执法的人力不足,能不能通过借力,实现更大的执法高效化?”于是,“智慧城管”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萌芽。
朱海春的建设思路很清晰,“智慧城管”的基础首先应该是数据,让数据“搭积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排摸,逐步建立起一店一档、一居一档、违法户外广告、违法建筑、餐饮企业名录等13个数据库,截至目前我们收集的数据信息已经超亿条。”
朱春海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库基本涵盖了城管日常执法事项的方方面面,构筑了地面、立面及高空“三位一体”的监管空间,同时,所有数据还都是动态更新的,对于辖区内的门店业态调整或已整治消除的情况会实时更新。
小小传感器让“智能”可触
超亿条数据汇聚的“能量”,最终在虹口区“智慧城管”系统建设中得以体现。
“我们的信息处理分析系统通过整合车辆、人员、视频监控点定位及系统中的案件、督察、勤务、诉件等各项业务数据形成的数据流,统计、汇总、分析、研判道路实时情况,可以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勤务科科长李二虎告诉记者,比如违法建筑的大数据落到地图上,就能形成“热点分布”,全面掌握全区哪些区域违法建筑最为集中,实现动态管理。对于夜排档的整治工作,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走势,哪些是易发区域、高发时段又集中在什么时候,这些都可以直观呈现出来,由此就可以对症下药,大大提高勤务指挥和专项执法的针对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更进一步的‘智慧’在于‘智能识别’和‘智能派遣’。”目前,在虹口区视频探头及遥感设备布点完备的基础上,“智慧城管”视频智能分析系统收集了大量街面和小区的违法建筑,跨门经营、占道设摊、户外广告、占绿毁绿等常见违法现象的图片、场景,通过各类数据结构化分析和比对后,传感器可以发现状态异常,这个时候就能进行实时智能识别和报警。朱海春告诉记者,这是“智慧城管”建设中的3.0版本,如今已经在辖区部分区域开始试点推行。
“比如在广中路街道,我们目前设置了7个有关城管执法事项的场景,小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小区内的违法建筑,路面的广告牌是否有松动脱落的现象,包括路面的绿化是否遭毁坏等,只要发现问题就能在我们的大系统上发出报警。”依照城管队员编号对应路段门牌号的原则,系统随后能精准派送给所对应的执法队员,让“城市大脑”快速且有序地运转起来。
城管“206”不日也将问世
采访中,朱海春还向记者透露,作为“智慧城管”的升级版,与代号“206”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所类似的“城管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目前也在研发之中,不日就将面世。
“按照我们的设想,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可以将所有案件整合纳入一个平台运行、统筹,系统通过关键字对不同渠道的投诉件归并同类项,将最近的一条案件处置详情发送给队员作参考,以此提高办案水平。”
朱海春告诉记者,同时,通过详细梳理和规范,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单位的指导性意见,系统将建立自由裁量权细分数据库。“比如针对夜间施工,自由裁量权规定可以在1万元到10万元的范围内进行处罚,那么哪些时候面临顶格处罚,是否有明确的标准?这些问题我们都将交给人工智能。”
据透露,该系统将对案件的每个处罚环节可裁量的权限、范围、方式、时限进行提示,执法人员可通过勾选裁量情形或填写违法情节的方式直接获取、比对裁量是否符合规定。在案件确定处罚金额时,根据案件的当事人、案件地点、案发时间、违法的程度等,系统可以直接显示案件对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条文,并根据系统提示的处罚额度进行案件文书编制和决定处罚的额度,“全程网上流程化、规范化,避免了滥用自由裁量权现象的产生,确保了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在当天的揭牌仪式上,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副院长陶建明指出,此次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与虹口城管执法局共建“智慧城管”精细化教学现场基地,旨在向全国城管执法系统推广总结上海城管以及虹口城管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执法水平方面的先进经验。希望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依法治理水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