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曼陀罗沙画“化”开他心里的坚冰

本文字数:3288

服刑人员在创作曼陀罗沙画作品 新收犯监狱 供图

  □法治报记者  徐荔法治报通讯员  张家瑞

人到花甲之年,多是盼着身体健康,家人和睦,有能力的再工作几年赚些“养老金”,做不动的就在家帮孩子操持些家务,准备颐养天年。可是有人却在这个档口偏离了人生轨道,纵然说着“不是故意的,没有想到”还是无法掩盖犯罪的事实。老卢就是这样。

1957年出生的老卢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于去年5月至上海市新收犯监狱进行新收集训。面对身份的变化,几乎每位服刑者都会经历思想波动,可是,老卢的反应似乎过于激烈……

邻居赌桌争吵酿成命案

在身边大多数人看来,老卢并不是个“好人”。根据档案显示,老卢没有好好接受过教育,长期混迹社会,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他还喜欢打牌、赌博。悲剧的发生也正是与赌博有关。

2017年春天的一天,老卢在胡先生家中小赌,两人住在同一条街上,平时也经常一起打牌。可是那天不知怎的,两人在赌桌上因为琐事发生了口角,从屋里吵到屋外,越吵越凶,还有要打起来的苗头。老卢想想不解气,回到家里拿出一把剪刀又跑到胡先生家附近,两人扭打起来。老卢本只是想用剪刀恐吓胡先生,未料在动手时失去了理智,用剪刀刺向胡先生。胡先生的颈部、头部、肩部都被刺中,导致动脉大出血当场死亡。

老卢愣了,这个结果是他没有想到的。直到在新收犯监狱,他还坚称自己没有想杀胡先生,只是想拿剪刀吓吓他,一切都是“意外”。

“法院为什么要判我故意杀人罪,还说我手段恶劣,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老卢对法院的判决耿耿于怀,“我已经60岁了,被判了死缓还有什么希望,不如现在死了算了。”老卢到监狱后沮丧悲观,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唉声叹气,经常出现半夜惊醒后无法入睡的情况,甚至还有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及自杀的念头。就算面对监狱民警,老卢几乎只谈论自己对犯罪认定的不满,对民警就其他基本情况的询问不是不配合就是沉默不语。

老卢是杀人犯,受到惩罚罪有应得,但法律并没有判决他死刑立即执行,而是要他在认识自己罪错的基础上赎罪。面对这样一个已经丧失生活勇气、身上又有那么多不良习惯的人,要怎样才能改变他?

而且老卢还有个特殊情况,让监狱民警非常担心他的心理状况。每名服刑人员到新收犯监狱后都要进行心理测评,老卢也不例外。在入监阶段的心理测评中,老卢就被评测为抑郁心境明显,危险度极高。而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老卢状况不断。第一次亲人会见时,老卢的家人没有出现,这更加剧了他的“病情”,直接影响到了老卢的服刑表现。原来还算遵守纪律的老卢“犯规”了。

连续释法说理终于服气

高度抑郁的老卢成了监狱民警的“治疗对象”,民警经过分析发现,老卢的表现为敏感多疑,易将他人无意或好意的行为当作恶意。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容易归咎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对别人的拒绝、轻视、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之心。比较固执,遇事好争辩,听不得反面意见,有时会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权益和权利。

针对老卢的情况,民警打算用个体化曼陀罗沙画进行治疗。不过,由于老卢一直纠结于自己的杀人并非故意而是过失,对判决结果不服,所以民警在心理矫治中打破常规,先从知法明法阶段进行,借助老卢最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入手,对他进行初期的咨询治疗。

果然,原本对民警爱答不理的老卢一听要给他讲讲故意杀人罪的认定,就来劲了,连续两次咨询老卢都在听民警分析相关刑法知识,而在民警的分析下,老卢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当时是太冲动了,没有自我约束,对拿剪刀二次到达现场的故意性有了根本的了解。杀人偿命的道理,老卢是懂的,民警连续几次的分析终于让他服气了。他从抗拒民警的谈话沟通变为信任、愿意配合民警。老卢向民警坦言,他其实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平时生活中似乎也有所影响,但他没有进行系统的咨询,只是依照医嘱吃药。

民警向老卢介绍曼陀罗沙画疗法的基本情况后,老卢表示愿意接受系统咨询治疗。

据了解,在一般性的心理治疗中,曼陀罗绘画具有表达和转化情绪的作用,通过凝聚及整合功能,可以增强内心的秩序感,从而减少弥散性焦虑的程度。

老卢第一次接触曼陀罗沙画时很好奇,对他来说这个过程就像是玩儿,很新鲜。在民警的引导下,老卢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方法,也产生了一定兴趣。两次绘画后,民警希望老卢可以参加团队活动,起初老卢是抗拒的,不过受到民警鼓励的他最后决定试一试。让老卢没想到的是,团队活动的氛围非常好,他也鼓起勇气分享了自己绘制作品时的想法,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活到那么大年纪,好像还是第一次听到掌声,老卢感慨万千。得到鼓励的老卢从中获得了自信,也愈发配合接受治疗。

姐姐意外去世造成阴影

老卢对绘画的热情与日俱增,民警也抓住机会循序渐进地通过咨询治疗找出老卢患病的原因,毕竟,虽然药物对缓解抑郁情绪有显而易见的帮助,但如果不找到影响他内心的错误情结,就很难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而只能局限于症状的缓解。只有直面他的潜意识所在,以纠正以往的错误,缓解恢复健康心理。

老卢在绘画中接触到了几何图形,他忍不住向民警诉说,自己其实挺聪明的,以前家里条件也不错,他曾经上过技校,也学过类似的课程,只是学了两年就辍学了。一句无心的话,却让民警觉得其中一定有故事。

老卢的作品大都很细巧,他还将几幅作品起名为“云南的小花布”“高原上的花开”。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大男人,怎么那么喜欢花呢?原来,这与老卢的姐姐有关。老卢的姐姐是他最依赖的人,甚至超过了父母。

老卢家里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他排行最末。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老卢从小是由姐姐照顾长大的。姐姐对弟弟宠溺,养成了老卢我行我素,冲动固执的行事作风。在老卢19岁那年,姐姐到云南做了知青。老卢对姐姐很是想念,盼着她早日回来。为了让她早些回来,父亲提前退休让女儿回来接班,终于可以见到姐姐了,老卢很是兴奋。可是,就在姐姐返程的路上,发生了意外,姐姐去世了。

得知姐姐的死讯,老卢大受打击,甚至连学也不上了。老卢不相信姐姐就这么去世了,他瞒着父母去了云南。在那里他得知,姐姐是在男友骑自行车送她去市里的路上意外坠亡的,姐姐的男友草草将她埋葬在无人知晓的荒山上。这一切让老卢无法接受,他将姐姐的死亡归咎于姐姐男友,将对方痛打一顿。警方赶到后将老卢带走,进行了批评教育。

老卢就是从那时起出现了心理问题,他无法接受姐姐的死亡,也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就这样辍学了。而在那个年代,老卢的心理问题也没有被重视,情况不断恶化。

病情缓解不再依赖药物

老卢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了。民警分析,其实无论是老卢姐姐的事故,还是老卢的犯罪,都可以看出老卢的问题在于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在事情的认识上有着错误的思维。慢慢意识到问题所在的老卢也同意民警的看法,他表示愿意听从民警的建议,学会放宽视野,用多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对老卢的咨询治疗中,民警发现老卢很重视家人,但是他的家庭支持系统并不好,家人没有来会见就是证明。老卢很在乎儿子,但他不善表达对儿子的关心,儿子则因为老卢的态度,误会父亲不在意自己……

“只把爱放在心里,没有行动和语言,他们是感受不到的。”民警鼓励老卢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寄给儿子,并把自己接受治疗和改造的情况分享给家人。老卢照做了,也欣喜地收到了家人的回应与鼓励。

不过,在治疗过程中,老卢也有过波动。有一次,老卢觉得自己最近的状态不好,认为是吃的药失灵了,要换药,“我以前在外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换一次药,否则病情就会恶化的。”对于老卢的要求,民警向相关医生进行了了解。他们分析,老卢是太依赖药物了,一旦自己出现错误的想法就让药“背锅”,其实他现在吃的药是有效的。民警和医生决定不换药,而是通过采用依次增强绘画的复杂性,转移老卢注意力,并对他的想法进行分析,说服他做好系统的治疗。老卢乖乖听话了,他没有再纠结于换药的事,而且吃药的剂量也有所减少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老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错误的认知模式,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由重度抑郁过渡到了中度抑郁,人际关系有所好转,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虽然老卢还未痊愈,但他已经告别了每天昏昏沉沉的日子,不再自残自伤。在漫长的刑期里,老卢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问题需要他好好反思与改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曼陀罗沙画“化”开他心里的坚冰 2019-01-25 2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