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新时尚 新科技 新规范

后立法时代 垃圾分类如何精准投放

本文字数:3308

本市很多小区多年前已经开始使用分类垃圾桶

◆市民参与学习与垃圾分类关系最密切的“四分类”记者 王湧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今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5个月后,数十年垃圾“随手一丢”的“习惯”将面临质的改变。那么立法后,如何让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真正成为市民的“新习惯”、城市的“新风尚”呢?申城还有怎样的路要走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后立法时代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采访。

新时尚:垃圾分类融入新年科普项目

今年大年初一,很多家长就带着孩子来到上海科技馆,体验科技新年。而在“地球家园”展区中,最新的“垃圾分类”互动展项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据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根据上海市人大近日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改造的展项,引导公众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4类。

该展区利用人脸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垃圾分类”游戏趣味盎然。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要求,展区丰富了垃圾类别,为了让游客更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每局游戏开始前,都有小贴士向游客科普哪种垃圾需要扔进哪个垃圾桶。全新面部识别技术将游客一一化为不同的垃圾桶。游戏开始,参加游戏的游客要根据自己的垃圾桶属性,选择接住屏幕上不断掉下的各色垃圾袋。当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种垃圾袋一齐下落,四名游客左扑右闪,奋力接住各自所需投放的垃圾,现场欢笑声一片。许多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也牢牢记住了垃圾分类知识。

市人大代表马列坚认为,推进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立法只是第一步,之后应当营造全社会崇尚垃圾减量化的理念。当务之急,应开展全面动员,通过多种载体,广泛开展深入人心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垃圾减量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垃圾减量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细化量化垃圾减量的要求和标准,倡导生产者清洁生产,鼓励消费者绿色生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而市人大代表李麟学则从城市美学的角度,给垃圾分类工作支招。在他看来,湿垃圾与干垃圾容器是最为常用的,色彩分别为深棕色与黑色,色彩非常接近、对比度弱,识别度差,对于老年人、晚间使用尤其不易识别;长期使用老化后更不易识别;色彩搭配灰暗,美观缺失。为此他建议从设计学与传播学角度,将湿垃圾改为“橙黄色”,具有强烈的时尚感。红色有害垃圾量非常少,可设在最边上,不会出现冲突。同时,结合晚间使用,制定荧光色标识,增强识别度与设计感。

新科技:全链条闭环破解分类“瓶颈”

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在上海崇明区东平镇,这些高科技也被运用到垃圾分类上来,打造了“互联网+大环卫”的管理服务系统。上海崇明中北部的东平镇,由多个农场合并而成,镇域面积多达119.7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仅1.4万余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增加了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难度。但东平镇与无锡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智慧环卫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作业车辆管理、垃圾桶管理和公厕在线管理3个子系统对辖区内长江、东风和前进3个农场的环卫作业进行智能化管理,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以垃圾桶管理系统为例,通过在干湿垃圾桶上安装芯片,实现镇域内干湿垃圾桶的地理位置分布可视化;通过设置清运报警频率,确保垃圾的及时清运;通过扫码,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的有效监督和追溯。

其实,申城许多小区的垃圾箱房都因为科技的助力变得越来越“聪明”。如闵行区普乐路425弄普乐二村小区设立了沪上首个“八分类”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该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集成了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项功能,可以承载多重任务需求。其中,这套系统可通过监控装置,实时监控垃圾投递现场,有效识别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引导居民实现正确分类方式,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红外端口扫描,支持绿色账户卡识别。

除了源头分类充满科技含量,未来申城的垃圾处理也将搭上科技的“快车”。

在最近刚刚出炉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中,市人大代表长宁调研小组就勾勒出了未来本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前景。据介绍,传统的焚烧+发电的方法是目前可以实现城市垃圾最大程度减量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但是,焚烧垃圾所产生的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以及含有重金属的炉渣等次生污染物,也成为这种方法无法回避的缺陷。因此,国外从上世纪末开始,采用热化学的原理,开发更加环保、产品更具附加值且更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垃圾处理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调研组指出,上海正在实施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计划,有必要也有能力探索更加绿色环保、更加经济、产品更具附加值的新型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在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调研组建议本市组织相关企业对国际上已经实现商业化的新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探索相关技术在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建设项目中实施应用的可能性。调研组表示,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上海最早从事垃圾处理工厂工程服务的工程公司,除承担了上海第一家垃圾焚烧发电工厂的设计工作外,长期以来还对相关技术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其专业能力和相关工程经验,可以为这些新技术在上海落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新规范:落实细则确保法规“落地”

2018 年,重固镇被列为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试点街镇之一。该镇先行先试分别选取示范单位、示范企业、样板路段、样板小区、示范村5个示范点位,采取点上试点,面上拓展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全覆盖。

重固镇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全面推进全镇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落实居住区源头分类责任人,并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将垃圾分类减量纳入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范畴。对样版道路实行“路长制”,启动餐厨垃圾“公交”收运模式,规范餐厨垃圾分类收运,针对全镇13 条中小道路的1300 多户沿街商铺,开辟了3 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徐姚村、福定居委(万科一期)、大宝化工等试点村居和单位的分类纯净度已达到90%以上。目前,重固镇已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其余8 村4 居委、镇属10家事业单位和30 家实体型企业。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垃圾分类中,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市民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尽管本市已经对垃圾分类正式立法,但实施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相关工作和计划应持续滚动进行。市人大代表长宁调研小组表示,2018 年以来,随着市政府垃圾分类“实施办法”的颁布,明确了上海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思路、要求和做法。市绿化和市容局“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为在未来三年内全面落实市府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和计划。但应该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仅靠一个三年无法使这项工作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应根据不同时期垃圾分类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相关工作内容和计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本市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处置工作不断进步。因此,有关部门应对“三年行动”计划实行滚动开发,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此外,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对试点区域在实行垃圾分类后,实际的垃圾成份和数量变化的统计分析,为本市合理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等最终处理设施,提供科学依据。

市人大代表虹口调研小组则建议对于垃圾分类减量这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其法律和政策也应该要与时俱进,不断细化、充实、调整和完善。要按照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同种类垃圾的不同收运和处置要求,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出灵活有效、明确易懂、便于操作、奖惩分明的考核指标。第二,要加强对包装物管理的立法,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定生产者对包装物的处置责任,要求生产厂商主动回收自己的包装产品,并明确快递、快餐、物流等企业的职责,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过度包装的产生。对于居民的垃圾分类减量行为,要从倡导、激励逐步过渡到约束、强制,并进一步细化处罚标准,明确处罚主体,综合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促使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垃圾产生量、强化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从源头上取得实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后立法时代 垃圾分类如何精准投放 2019-02-13 2 2019年02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