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在昨天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市绿化市容局透露,全市16个区将分两批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第一批6个区、第二批剩余10个区,按照整区域推进实施路径,所有区都要求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
在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的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将规范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更新改造全市1.2万个居住小区,计划改造的超过1.7万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现已完成近万个;同时全市4万余个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工作全面完成,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为规范家庭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上海还将发布《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袋)技术规范(试行)》,促进居民家庭养成分类投放习惯,从源头实现开展干、湿垃圾分类。
针对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的设施建设,上海将大幅增加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分类运输专用车辆保有量,到今年年底,湿垃圾运输专用车辆将由目前约700辆增加至920辆,有害垃圾运输专用车辆实现每区配备一辆。
与此同时,本市还将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今年全市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目前,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均已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到今年年底市属中转码头配置增加湿垃圾专用集装箱至180个,基本满足中心城区湿垃圾中转需求。
此外,本市还将采取“科技+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依托各级管理主体,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记者获悉,上海将继续科学规划、多方合力,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明确各区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依托区重大办、成立项目推进办公室等,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相关部门采取批前指导、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按照“早开工、早运营、多得益”的原则,制定了湿垃圾设施建设差别化补贴政策,激励各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立项,尽快开工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