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川
本报讯 本市各区垃圾分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日前,记者从普陀区政府获悉,2018年普陀区在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经实现回收各类可回收物日均达82.4吨;全区40.5万户居民推行了垃圾分类,占全区总户数的94.4%;在4个街镇建成32个配置湿垃圾粉碎机的垃圾箱房,日均可粉碎湿垃圾达4吨以上。根据2019年初制定的计划,这些数字还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真正攻克垃圾分类和减量难题。
在普陀区甘泉路街道长富大厦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过去的垃圾房改造后,洁净的玻璃门背后,红、蓝、黑、棕四色垃圾桶整洁地排列在厢房内。即便是走进厢房里面,也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每天早晚两个时段,这里都会有分拣员为居民分类好的垃圾再把关,做好垃圾“二次分类”工作。
记者注意到,分拣员熟练地将垃圾袋拆开,并将厨余垃圾袋中的蟹壳、贝壳、大骨等硬物挑拣出来,等待后续集中处置,而剩下的湿垃圾则就地倒入厢房内的一个粉碎机中,几分钟后,一大包湿垃圾就被粉碎一空,进入下水管道排污系统。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垃圾的源头减量,给之后的运输环节减轻了压力。
据了解,在普陀区的甘泉、宜川、万里和桃浦4个街镇,已经试点配备了32个这样的垃圾箱房,日均可粉碎湿垃圾达4吨以上。截至去年底,已实现547吨生活垃圾减量,其中湿垃圾粉碎377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81吨,促进可回收物回收89吨,减量成效明显,下一步,这种源头减量模式还将在普陀得到进一步推广。
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除了重视源头分类外,运输环节也是关键。之前就有不少市民发出抱怨:“我们把垃圾分好类了,可是垃圾车一股脑儿装在了一起。”
为了解决这种“顾头不顾尾”的问题,普陀区格外重视分类收运环节。2018年已更新干垃圾运输车辆标识155辆,规范湿垃圾车辆涂装40辆,配置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车辆1辆,建成再生资源中转站5个。同时,对道路废物箱垃圾收集车辆和沿街商铺垃圾定时定点收集车辆进行了隔仓改装,并分别张贴相应的分类标识。道路废物箱垃圾收集车辆张贴“干垃圾”和“可回收物”两种标识,实现了道路废物箱垃圾的分类运输;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集车辆张贴“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标识,实现沿街商铺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今年,普陀区将进一步深化此项工作,继续规范湿垃圾车辆涂装20辆。
此外,记者获悉,为了鼓励居民将大量混入生活垃圾的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分出来进入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普陀区发改委、区绿容局、区商务委和区财政局还联合制订了《普陀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贴实施细则》,提高回收价格,让利于民,进一步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