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检测新家空气质量,不少消费者都会选择网购甲醛检测仪来检测。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近期公布的网红产品“甲醛检测仪”风险监测结果却显示,从京东商城和天猫两个电商平台购买的近20个品牌41批次网红“家用甲醛检测仪”样品,没有一台甲醛检测仪符合要求,测试误差最严重的达100%。
别让甲醛检测仪继续“野蛮生长”
“大忽悠”检测仪,非但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还会造成空气质量合格的假象。对此,许多消费者十分愤怒,不少网友呼吁查处相关生产企业,追究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不过,甲醛检测仪不靠谱固然是不争事实,但对于市场监管部门来说,却很难追究企业责任。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是,目前在家用甲醛检测仪生产领域,并没有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何以认定企业是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过去,甲醛检测仪属于造价昂贵的专业设备,只有少数部门和企业拥有。近年来,甲醛检测仪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相比之下,家用甲醛检测仪的标准制定和市场监管迟迟没有跟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多家用甲醛检测仪只是电子元件的简单拼凑,传感元件性能低劣,很容易受到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家用甲醛检测仪多采取扩散式采样方式,但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没有安装辅助的风扇或其他辅助气流进入装置,空气无法有效进入仪器内,检测准确度可想而知。同时,甲醛检测仪需要定期校准和量值溯源,家用甲醛检测仪普遍缺乏自动校准功能,也没有企业的后续跟踪服务。一旦在使用过程中传感器受到粉尘污染,甲醛检测仪就会完全失灵,成为摆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关部门不能止于对销售环节甲醛检测仪的质量监测,更要亡羊补牢,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遏制目前行业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乱象。以往,在曝光家用甲醛检测仪质量不合格时,有关部门会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捧所谓网红产品,要请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空气质量。事实上,家用甲醛检测仪是一项新兴产业,消费者也有方便快捷检测空气质量的诉求,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一领域引起重视,尽快完善标准,建立规范,将家用甲醛检测仪纳入监管体系,使之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不靠谱”检测仪背后,是民众对甲醛的束手无策
正如专家所言,这份结果实际上是在提醒大家——靠甲醛检测仪测量出来的数据,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可问题在于,对于消费者来说,仪器测得准不准是一码事,民众所在意的“如何对付甲醛”则是另一码事。
面对甲醛这类“无形杀手”,不少人内心都很清楚,相比于无孔不入的甲醛,检测结果至多也就是作为参考。事实上,在家用便携式甲醛检测仪的风险监测上,普通民众往往只听说这些仪器和设备能够检测出甲醛,但具体标准是多少,以及这些数据到底靠不靠谱,很少有人愿意去追问。
一方面,民众宁可用自己购买的设备检测,也不愿意请专业机构来操作,仅仅是因为,相比于价格不菲的第三方检测来说,网上购买的检测仪,足够便宜、操作简单、检测结果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甲醛的危害人人皆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目前面对甲醛,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支撑,导致仍然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而这也正是“网红”甲醛检测仪畅销的原因所在。就好比,很多人都清楚地沟油吃了不好、雾霾吸多了对身体有害一样,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或者说是没得选。
当然,对甲醛检测仪本身进行一个检测,这个过程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能够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注意到这块“灰色地带”,进而让无良商家们,收敛一下弄虚作假的气焰。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之外,仍然需要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面对甲醛,该怎么办?很显然,民众关心的不是甲醛检测仪到底有没有用,而是在出现甲醛之后,该如何科学检测、有效预防、彻底清除……
当生活中的甲醛含量超标,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时,与其探讨检测仪检测出来的数据到底靠不靠谱,还不如让更多更专业的甲醛检测仪器,以及除甲醛的方式,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或者说,将这次风险监测反映出来的问题,当作一个警示。不仅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还要让更多人看到,面对甲醛,需要的是社会合力,而不是“底层互害”。
不靠谱的甲醛检测也是“谋财害命”
甲醛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对人体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前些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甲醛列为与鼻窦癌和鼻咽癌相关的“已知人类致癌物”。去年9月,有媒体以《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为题发文,称阿里员工王某在杭州租住自如的房间,仅仅半年后,就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身故。一时间,有关甲醛到底会不会引发白血病的话题迅速刷爆朋友圈。
现实生活中,为安全起见,房屋装修后,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对室内空气质量做一个检测。但是,请专业机构上门检测费用不菲,那种简便易操作,价格也不贵的甲醛检测仪由此大受欢迎。经过它的把关,才可以放心入住。
但是,如果它“谎报军情”呢?有消费者在网上留言说,“新房装修味道很大,甲醛味很重,竟然测量正常”,还有网友贴出照片,说“和两个同事的同品牌不同型号检测仪放一起,按要求通风、恢复出厂、调零等,三个值差好多”——对消费者来说,“花冤枉钱”倒在其次,更严重的是它会误导消费者,使其对居住环境的真实甲醛浓度造成误判,从而可能对潜在的伤害失去判断的方向,付出原本可以避免的健康代价。
所以,在我看来,网红“甲醛检测仪”检测合格率为零,不只是一个出售劣质产品的问题,还是一种间接性的“谋财害命”。也因此,对于这一乱象,我们不能仅仅止于简单的曝光与谴责,还应依法严厉惩处,乃至引进惩罚性赔偿机制。
(谚路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