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污染防治工作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像大气和水这样具有流动性的环境要素,要想治理好,绝非一时一地可以解决。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就表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应着重注意大气、水域的污染防治,因为没有一个区域可以独善其身,仅仅依靠某个省市“单打独斗”将难有效果,长三角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长三角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已经启动了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长三角区域已经实现精确分析污染源构成、各区域污染物贡献比等数据信息,为后续的污染防治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污染防治进入“治未病”时代。随着工作地推进,区域内居民深切地感受到,雾霾天减少了,空气清新了,青山绿水又回来了。
从5天提早到7天 污染预报再升级
污染防治,“防”(预防)在先,“治”(治理)在后。其实长三角区域污染预防工作早就启动,以空气污染预防为例。早在2014年,环保部就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置在了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3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只见一块硕大的显示屏铺满了中心的一面墙壁,该显示屏上分成多个区域。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上海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出现在了屏幕上,他们正在就长三角区域未来一周的空气质量变化,进行可视化实时会商。
“现在区域内空气质量主要为良,今晚会有一波冷空气南下影响到长三角区域,但不会有明显的污染物输送,24-25日沿海地区空气质量良好,内陆地区有少许污染,29日会有一波污染物从北向南输送……”上海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首先就未来7天的空气质量和污染物输送情况进行了预报分析。
随后,苏浙沪皖环保部门分别介绍了各自监测到的详细大气情况,以供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进行研判分析,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准备。
据了解,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自建成以来,已开展了近50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为2014年江苏南京青奥会、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介绍,截至目前,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省(市)控点总量已达到400多个,雾霾等污染物稍有风吹草动,相关数据便会第一时间汇总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
去年年底,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预报水平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未来5天空气质量指数的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的预报,为首届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保障提供了强力支撑。
污染物输送渠道、各地贡献比清晰可辨
PM 2.5又“爆表”了。那么,这些污染物从何而来?在3月22日召开的“2019世界气象日暨长三角气象联动保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表示,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于2018年建成,三省一市环境气象部门可共享各类相关资源数据。同时,通过建立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其实上述会商中,上海气象局工作人员所作的预报分析,就是基于该一体化业务平台得出的结论。
“通过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就能在平台上清楚地看到长三角地区每一天的空气污染状况,明确有多少是本地污染源导致的,有多少是外来输送的,便于气象和环保部门联合做一些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说。
据了解,该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提升了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实现了污染天气预报信息共享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7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了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陈奇表示,之前气象部门只能就申城本地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但在整个区域实现数据共享以后,就能获取更广范围的环境气象数据,从而做出污染物的输送通道分析。例如,在最近一个月中,外来污染物输送比例最高的一次是在3月12日,数据显示,当天的空气污染源中,30.5%是从长三角以外的地区输送过来的。该机制部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是国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首创之举。
各地治理大气污染实现“有单可循”
知道雾霾等污染物何时来、从哪儿来,还远远不够,更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怎么发生的。这样才能方便环保部门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遏制污染。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陆续出台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以及高污染车辆和船舶联防联控专项方案。这些“治霾之道”的出炉,设在上海市环境科学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可谓功不可没。
“简单来说,我们找到了各类大气污染源,摸清了它们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排放污染的时间和污染物的量,并做了一个排行榜。”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表示,熟读这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长三角各地就能清楚自己区域的污染“家底”,并研判这些污染源的轻重缓急,量身定制有区域特点的治理方案。
知道了大气污染物的成因和各地构成比后,治理大气污染的效率大大提升。从2013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到2017年国家验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果,沪苏浙的25座城市PM 2.5平均浓度下降了34.3%,超额完成国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沪苏浙皖的41座城市再接再厉,PM 2.5浓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
成绩背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秋冬季区域性重污染仍时有发生、臭氧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仍不稳固。为此,重点实验室在去年获科技部立项,启动了《长三角PM 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重大项目,深入研究区域PM 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机制。
“我们已摸清2014年到2017年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正在攻关2018年的。”王红丽坦言,一些大的污染源的治理基本上都完成了,每个省市的减排潜力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大,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无疑将是一场“攻坚战”,需要长三角区域内科研机构的共同协作。
相邻省市协同防控打破行政壁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三省一市间的协作日趋完善和成熟。而作为省际相邻的区域,更是早已将协作治污的工作走在了前面。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互为比邻,唇齿相依,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是三地共同面临的任务。
记者日前从青浦区环保局获悉,近年来,青浦区环保局与吴江区环保局、嘉善县环保局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开展了多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并取得了实效进展。
尤其去年以来,三地在系列生态环境管理问题上展开协作,三地环保部门建立起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2018年10月,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牵头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等单位在青浦区金泽水库举办了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部门应对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区域联动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
根据计划,当三地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三地执法部门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迅速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生态部门提出控制、消除污染的具体应急措施,并按有关规定程序及时上报情况。随后,三地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协同开展专项整治,以防止小化工、小电镀、黑作坊等“散乱污”企业“流窜”作案。
据悉,下一步,三地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在协作机制方面,三地将加强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发展,健全三地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设立“三地一体化发展合作”轮值联系会议制度,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区域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推进计划,协调和解决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中发现困难和问题。
同时,还将按照生态环境部以及各省市有关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区域内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标准融合统一。
在环境信息共享方面,三地还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实现环境信息共享共赢实行区域一体化,利用现有监测点位和在线监测平台数据,实行数据共享。组建区域内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机制,建立区域发展环境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制度,探索构建重点区域,预先防范和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风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