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今年是推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昨天,由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第二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每月一访”活动来到崇明岛,记者从崇明区获悉,目前,崇明全区18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29个居民小区,16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5200多家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已基本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程闭环、全面处置、全民参与、全智管理、全力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
在陈家镇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里,有一栋特殊的一层建筑,它的风格与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外观上根本看不出和周围环境有何不同,但在这栋建筑内却大有天地……这里,便是崇明区唯一一处建在居民区的湿垃圾处理站。
踏进处理站大门,丝毫没有想象中的垃圾异味和杂乱无章,这种整洁的景象完全颠覆了记者对垃圾处理站的传统印象。记者注意到,屋内一角,安置着一个大型的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设备可以将湿垃圾经过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一系列工艺转换,然后变废为宝,尾料经生态处理后再利用,成为有机肥,全部用于林带绿化。展示角上陈设的这些经过处理的湿垃圾尾料,和以其为肥料种植的一些绿植,就是它工作的成果。
处理站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去年9月,这一崇明唯一的安置于小区内的湿垃圾设备投入试运行,实现了封环处置,即湿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做到小区湿垃圾的一日两清。居民将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后,垃圾收集员将湿垃圾运到位于小区内的湿垃圾处理站,进行有机处理。
目前,处置设备运转正常,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约有500户,平均每天约产生200公斤湿垃圾,全部在小区内就地消化,实现湿垃圾日产日清,循环利用。湿垃圾通过生态处理变成有机肥,为陈家镇林带内的树木提供了足够的养份。
崇明区一方面将创新分类模式,鼓励居民将湿垃圾细分为“餐前生垃圾”和“餐后熟垃圾”,餐后熟垃圾纳入餐厨垃圾收集系统,一方面将创新投放模式,探索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和“撤桶”,引导居民在一定服务半径内集中到规定地点投放,并形成长效机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