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搭脉”师承教育传统模式

共话海派中医如何传承与创新

本文字数:1709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中医药人才的集聚。与西医不同,自古以来,中医文化传承多以拜师学艺的方式延续至今,中医师承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发展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昨天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中医药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座谈会上,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成为了许多代表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目前,中医传承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传承培养的优势还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上海建有51个

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介绍,上海在师承教育工作中,融合师徒型传承、院校型传承、科研型传承等传统模式,全力打造一支多层次、多元化、辐射基层、服务群众的中医人才队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开始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截至目前,上海共建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1个。2011年,上海启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立项建设了15个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建立学术特色鲜明、具有时代特征的流派传承模式,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认可,在全国启动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下一步,上海将在总结流派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规律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海派中医流派临床传承基地为基础的流派优势专病专科工作,形成以流派优势和特色为核心的特色中医诊疗中心,进一步推动流派传承的成果转化,发挥临床成效,成为上海服务的知名中医服务品牌。

中医传承型人才体系尚未完善需建立“传承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医传承在发展中的问题也日渐引起业内的关注。市教育科学院院长、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处长桑标指出,目前中医传承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显示度,临床成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且很难客观化,特别是中医传统基础学科的成果产出周期长,阻碍了中青年的职业发展积极性。

他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强化实施绩效考核制,继续修订各类人员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制度,将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通过分类考核,激励优秀人员,激发潜力人员,鞭策下游人员,分流末位人员,推动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试行非升即转的退出机制。

他表示需要特别建立“传承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杏林优苗计划、中医临床实践提升计划、中医传统学科“中医特设教授/副教授”等,推动高校基础学科,尤其是中医传统基础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政策聚焦,根据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链,承担起优秀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针对学校中医传统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诊断、中医医史文献、方剂等)具有良好学术基础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特点,通过“中医特设教授/副教授”的聘任方式,促进中医传统学科人才成长。

跟师名医大家机会较少

师承教学模式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也是目前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一大原因。

桑标认为,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其固有规律,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有其特殊性。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才成长周期长。现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需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科研与教学、基础与临床的综合发展,使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难度加大,人才成长之路更需实践底蕴与时间沉淀。但大规模院校教育使学生跟师名医大家的机会较少,导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指导、评价的模式尚未形成,这也使得中医特色的师承教学模式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桑标建议加强中医师承教育的规律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医学复杂的意象思维的把握,特别是辨证思维方式、立方遣药的经验以及治学为医之道,师承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桑标介绍说,201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立项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个性化成长路径、师承教育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着重探讨如何发挥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自的特色并有机融合,探索基于个性化成长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他透露,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以“沛然计划”为核心的传承型入才培养计划。学校已经完善配套措施,通过上海市教委“一流本科引领项目”投入300万建设小学期“沛然计划”导引课,为临床医学院搭建完善中医传统病房、传统教学门诊为核心的临床教学平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共话海派中医如何传承与创新 2019-04-10 2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