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宋一江
近日,静安某医院的一台智能机器人被人深夜偷偷“运走”,幸而警方通过多维联动,缜密侦查,最终成功破案,顺利帮机器人回“家”。当问及为何要偷走这台智能机器人时,小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觉得它非常“聪明”,一定很值钱。
抢救室前的贼影
3月17日上午,静安公安分局宝山路派出所接辖区某医院报案称,原本放在门诊大厅的一台智能挂号机器人不翼而飞。据前来报案的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反映,当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到门诊服务台前准备启动智能挂号机器人,发现本应在服务台充电的机器人不见了踪影。起初,院方以为这台新型的智能机器人可能系统故障自己“跑”丢了,但找遍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没能找到,无奈向警方求助。
接到报案后,属地宝山路派出所立即展开调查。案发医院作为辖区内唯一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日常就诊量大,即使是在夜间也有不少急诊病人进出,这给警方破案增加不少难度。民警一方面根据视频监控逐步压缩机器人“失踪”的时间段,一方面主动与机器人研发公司取得联系,尽快获得机器人数据和定位。在对视频录像反复进行甄别分析后,一个模糊的身影进入了警方视线。
3月16日23许,该院曾接待一名提着果篮的青年男子,其自称到医院抢救室等人,然而细心的侦查员发现,当晚院方病历登记,在23时以前的好几个小时内均无抢救病例,嫌疑人的“影像”渐有眉目。
嫌疑人故摆“空城计”?
“考虑到这台智能机器人高约80公分,重达10余公斤,想要堂而皇之地带走它,嫌疑人或驾车或利用特殊的工具掩人耳目,”办案民警徐敏亮介绍。依据视频线索倒推,民警找到该名男子经过抢救室门前一段较为清晰的视频资料,发现其手中的水果篮子里还装有一条毯子,而正是这一发现,印证了侦查员的猜测:17日凌晨4时许,男子从医院正门离开时,手中拿着的不是先前的果篮,而是一个用毯子包裹的物品,形状大小与丢失的智能机器人吻合。警方立即对该男子展开追查。
通过多维联动,警方很快掌握了男子的逃跑路线,并基本明确其在沪的活动范围。然而嫌疑人的身份始终是个谜,除了已经掌握的部分视频线索外,警方还多次走访排摸案发医院、嫌疑人居住地以及地铁、车站附近,但均一无所获。为此,侦查员们决定将警力集中到嫌疑人居住地附近,尽快展开守候伏击,然而一连几天却都无功而返。究竟是地址搞错了?还是打草惊蛇了?这些疑问困扰着徐敏亮他们,案件调查陷入僵局。
4月4日下午,先前配合调查的机器人研发公司来电称机器人最后出现的位置在徐汇区一建材市场。警方迅速组织警力前往该处展开搜查,然而到了现场侦查员们发现该建材市场几乎是一幢空楼,因全面装修的缘故,几乎所有的门面店均已搬出商场,“当时,一想到这么大一个建材市场要找到这样一个小机器人,几乎就是大海捞针。”
谨慎小偷潜回老家避风头
正当办案民警感到沮丧时,好消息传来:经过数千次比对,嫌疑人的身份终于明确,是河南来沪男子张某。4月6日22时许,侦查员们再次来到嫌疑人住处附近守候伏击,成功将张某抓获。
警方依据其供述,在原先定位到的那家建材市场一壁龛内找到“失踪”半个多月的智能机器人。
谈及为何会选择盗窃这台智能机器人,张某竟说,自己曾在医院操作过这台机器人,觉得它非常“聪明”,一定很值钱,所以就盯上了。清明过后,张某不甘心自己辛辛苦苦扛回来的机器人没能卖出好价钱,再次回到上海准备找地方卖掉机器人,然而其前脚刚踏进家门,后脚即被警方抓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