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简约时尚的设计、充满科技感的内芯,让戴森成为了小家电界的翘楚,旗下的电吹风更是成为了网红产品。然而,戴森电吹风也因此遭遇了“李鬼”,由此掀起了戴森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打假第一案”。38名造假犯罪嫌疑人已被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是其生命,然而自主创新常常难敌层出不穷的“山寨版”,知识产权遭侵权取证难。对此,在浦东经侦前期长达半年多调查的基础上,浦东新区检察院吴菊萍检察官办案组通过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完美锁定了证据链。而戴森案的办理,也是上海对于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缩影”,知识产权的司法强保护为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奠定了基础。
戴森吹风机遭遇“李鬼”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上的坚定决心。”日前,英国戴森公司全球知识产权总监西蒙·福瑞特斯等一行代表戴森公司专程来到浦东新区检察院,感谢该院依法保护戴森公司的知识产权,并为承办假冒“Dyson”注册商标系列案的吴菊萍检察官办案组送上写着“秉公执法打假卫士”的锦旗。
据了解,该案是一起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上海警方接到消费者报案,发现网络销售的网红戴森吹风机有假冒商品的嫌疑。
经查,自2018年4月起,犯罪嫌疑人方某某伙同犯罪嫌疑人谢某某成立深圳市龙岗区迪美思奥电子商行,先后在深圳、惠州等地开办地下制假窝点生产假冒“Dyson”注册商标的吹风机,招募犯罪嫌疑人刘某等人负责加工生产、原料仓储等,杨某某等人通过微信推销等方式对外销售,形成了“窝点制假+网络批发+电商零售”的犯罪链条,假冒电吹风机被销售至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多个省市,销售金额超过1000余万元。公安机关从制假窝点查获假冒“Dyson”注册商标的吹风机1700余台,各类待加工的零配件、外包装20余万件。
日前,浦东新区检察院分别以涉嫌假冒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生产、销售假冒“Dyson”注册商标吹风机的38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生产车间价目表暗藏“猫腻”
据了解,这也是戴森公司在全球维权的第一案。作为科技创新企业,戴森公司对此案的办理,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与过去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相比,戴森案显然更为棘手。承办检察官吴菊萍告诉记者:“该案涉案犯罪团伙反侦查能力很强,制假窝点经常搬迁、十分隐蔽,销假行为均在网上单线联系,取证难度大。”
而证据的锁定是办理知识产权犯罪的关键。在社会关注度高,取证难度大的情况下,吴菊萍检察官办案组受指派提前介入。
办案组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销售金额的认定。在提前介入后,办案组在审查证据中,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造假工厂车间的墙上有一张出售单价的价目表。在价目表上标注着每台假冒戴森产品的出厂价为100多元。为什么要把销售单价标注在生产车间,而不是销售环节?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通过调查制假窝点与下级代理商的转账记录、销售清单、聊天记录,检察官发现假冒商品的出厂单价在600多元。而贴在墙上的那份价目表只是狡猾的犯罪嫌疑人用来混淆视听,期望减轻罪责的举动。
由于该案的犯罪嫌疑人众多,属于共同犯罪。但是每个犯罪嫌疑人参与犯罪的时间有所不同,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认定犯罪数额。办案组对每一名犯罪嫌疑人依据进厂的年限,分别进行审计。“我们的证据要经得起推敲,做到不枉不纵,力求对每名犯罪嫌疑人都公平公正。”办案组成员赵锐表示说。
“办理知识产权案件最怕的就是证据被污染。”赵锐告诉记者,证据在运输和存储环节最容易发生混同等污染现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办案组与公安部门就侦查取证重点、法律适用难点等多次会商。在正式抓捕时,侦查现场与检察官办案组直接连线,就现场如何固定证据、如何分类扣押,尚未成套的零部件如何查扣、如何开展现场清点等等取证细节一一确认,确保了取证的程序合法、内容全面。在犯罪嫌疑人被批捕后,办案组针对多名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对后续侦查活动进一步提出侦查意见,案件侦查活动还在继续。
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缩影”
戴森公司表示,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部门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是对科创型企业最好的保护,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据了解,戴森公司的产品在全世界37个国家销售。戴森公司每年会拿出10%~1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高投入下使得戴森已经拥有3000多项专利和超过500项发明。
戴森公司表示,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以此次被侵权的吹风机为例,核心技术就在于电机马达和负离子。而这些是“徒有其表”的假货所无法复制的。
检察官赵锐表示,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一眼甄别出假货,假货不但无法给予良好的消费体验,还因为缺少监管而存在质量隐患甚至是安全隐患。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假货的返修率高达50%。“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花了很大的研发成本,却在投入市场后被人轻易地仿造,是很大的伤害。同时,假货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不佳体验,也会大大伤害企业的商誉。”赵锐说,除了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办案组还对戴森公司建议了一套包括防伪技术升级、专利和商业秘密保护等“知识产权立体式保护”的方案。戴森公司表示这些建议很专业,企业十分重视,将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布局方面充分考虑检方的建议。
“戴森案是上海司法机关对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缩影。”赵锐认为,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在上海落地生根,中国正走在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路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尤为关键,而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无疑是最严厉也是震慑力最强的司法手段。近年来,浦东新区检察院积极构建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协同保护机制,致力于探索更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式方法,全力护航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办理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相关链接
知识产权司法 保护作用凸显
在上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用愈加凸显。昨天,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透露,2018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3万件,审结2.2万件,同比分别增加49.28%和46.11%。市检察机关受理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201件350人,批准逮捕157件262人,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起诉案件233件431人,审结起诉205件321人。全市律师办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9343件,办理非诉讼知识产权法律事务1.2万件,全市7家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办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鉴定案件80件,全市公证机构办理知识产权类公证1246件。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大。2018年,本市公安机关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00余起,破案近6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1200人,涉案总值20余亿元。专利管理部门全年开展17次涉及商品20余万种的执法检查;立案审理各类专利案件385件,同比增长22%,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21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1件,罚没金额26.4万元;派289人次入驻53个大型国际展览会,现场处理专利纠纷投诉215件;全市商业系统的294家单位4961家门店持续开展“销售真牌真品,保护知识产权”承诺活动。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1428件,没收各类侵权商标标识和商品共计16.04万件(只),罚款1520.68万元,移送涉嫌商标犯罪案件39件;对全市300余家连锁企业商标使用行为开展“双随机”抽查。文化执法部门全年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约1.4万家次,查处和取缔相关无证经营场所94处,收缴非法图书、音像制品等近14万件,办理版权行政处罚案件58件,罚款159万余元。城管执法部门查处涉及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5起,查扣各类非法出版物4090件。上海海关查获侵犯知识产权案件374起,涉案商品545.57万件,案值6665.3万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