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小区垃圾分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回收企业还有什么需求?机关垃圾分类实效如何“上墙”?昨天,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赴普陀区调研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推进情况。
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提升至79%
曹杨花苑居民区是典型的老式居民小区,该居民区有5000多名居民。记者看到在居委会所在的大楼右侧,有一个垃圾箱房,一排四个垃圾桶分别对应着: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居民扫码后,走到相应的垃圾桶前,垃圾桶就会自动感应开盖。在垃圾箱房的一侧,还设置了洗手池方便居民在倒完垃圾后洗手。
据了解,实施垃圾分类前,小区每个楼道出口设置垃圾桶共41个点位,全天候24小时随意投放,小区整体环境脏乱、居民意见很大。小区从4月13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共设8个投放点位。目前,居民参与投放率从63%提升到79%,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在现场,小区居民们还是提出了一个小小的意见,垃圾箱的感应太“灵敏”,人一靠近,常常会四个垃圾箱同时开启。居民建议对垃圾桶的灵敏度进行改进,让垃圾投放更加“有的放矢”。
两网融合:回收企业期待更大中转场地
在垃圾箱房的另一侧,还设置了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智能化回收系统。居民只要刷了门禁卡,可回收箱就会自动打开。在投入了废纸等回收物后,该箱子会对可回收物自动称重,并依据重量,给居民的门禁卡中打入相应积分。居民可以根据积分兑换礼品。除了智能回收系统,回收企业还针对小区的老年人设立了现场回收点,定期进行回收。
“虽然我们在小区的回收点刚刚铺开,但我们对回收的前景充满信心。”负责回收的山鹰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环境资源部总经理陈琦告诉记者,该企业主要生产再生纸板箱,产量居全国第三。“过去我们的原材料40%来自于洋废纸。随着我国对于洋垃圾的限制,我们就把原材料的来源渠道转向了小区回收,现在看来居民的热情很高。”陈琦也提到了一个回收企业经常遇到的难题,“我们回收了这些废品后,中转场所还是捉襟见肘。”陈琦说,按照规定,回收企业可以设置不超过500平米的中转场所,但在市区却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可回收物无处堆放成为了困扰回收企业的一大难题。
机关:垃圾分类成效上墙“公示”
党政机关成为垃圾分类的“带头者”。记者在真如镇街道看到,垃圾箱房旁边贴了一张机关垃圾分类实效表,所有机关办公室都罗列其中。每日各个办公室垃圾投放次数、各类垃圾投放情况都明确标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推行垃圾分类中也碰到了不少“趣事”。“我们发现,有个科室一周都没有扔垃圾,榜单出来后,第二周他们科室的垃圾就出现了!”
刚开始实施时,有位工作人员下班时,拿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出门,神情有些躲闪,志愿者拦下他一问,果然是带着一包垃圾回家了!经过教育宣传,这位人员仔细分类后,正确投放到了单位的垃圾箱房。
座谈会上,普陀区区长周敏浩表示,自今年2月20日全市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以来,普陀区迅速进入了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全面冲刺的新阶段。已明确了2019年垃圾分类两大目标:一是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10个街镇全部创建成上海市生活垃圾达标街镇,其中5个以上街镇创建成示范街镇;二是实现居住区、单位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全覆盖,85%的居住区和单位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全市2019年目标是70%)。
普陀已全面启动对居住区垃圾箱房的改造,目前已完成300个小区箱房的改造。各街镇全面启动“撤桶+定时定点”居住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在全区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40辆、干垃圾车154辆、有害垃圾车1辆。建成138个“两网融合”服务点,建成5座再生资源中转站。督促清运公司严格按照分类标准进行相关作业,积极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进一步增强分类收运能力。
普陀区表示,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之前,将全力以赴做好分类体系建设及《条例》施行保障,加速推进各项设施设备更新改造。6月底之前,要完成全区所有712个小区垃圾分类减量房(投放点)的达标改造。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垃圾箱房新建和改造。力争在6月底前,把全区所有人力小区干垃圾短驳车淘汰更换为电动三轮车,解决车容车貌差、跑冒滴漏等问题。完成分类收运车辆配置指标,湿垃圾车配置达到60辆,全面规范干、湿垃圾车辆标识。同时,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重新组织构建全区的可回收物收运体系,以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每天分出量不低于173吨的指标。修订、实施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加快可回收物“点、站”建设,回收服务点达到712个(居住区全覆盖)、中转站达到10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