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海 实习生 袁毓菁
本报讯 日前,一段上海高架桥上“拉链式”交替通行的视频引发广泛传播、大量点赞,网友称赞其为“引发极度舒适”的“教科书式”通行。“拉链式”交替通行能得此赞誉,上海三年来的交通大整治功不可没。上海市民由此养成的文明出行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凸显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背后的“深耕细作”。
所谓“拉链式”交替通行,即在两车道并一车道出现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左右车道车辆交替通行,反复有序行进,这一举措有效提高车速,减缓拥堵情况。2017年初,市公安局在依法严管的基础上,以机动车礼让行人(包括高架依次交替通行)作为切入口。通过宣传引入、强化教育引导,让市民群众能真正感受到大整治行动带来的红利,从而使得上海文明交通达到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而这次网友广为点赞的“教科书式”交替通行只是众多文明交通的一例。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宣传中心的孙警官说,上海还有不少“教科书式”文明交通实例。比如,路段、路口机动车礼让行人;机动车不占用公交车专用道出行;外环内不鸣喇叭等。经过道路交通大整治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当下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持续不断的整治,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孙警官还透露,静安区实行“路长”管理机制,通过街道职能部门共管,合力引导沿线各单位,深入传播文明礼让的交通理念。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的大连路路段,增设了“前方横道、注意行人”的警示标志,重新漆画菱形标线,提示车辆临近横道线时提前减速。而在人流密集的淮海中路,在高峰时段专门增派了辅警和交通志愿者,指挥车辆、引导行人。在路面较为狭窄的汉口路上结合对“攻坚道路的整治”通过高频次的交警摩托车进行巡逻管控。在毗邻瑞金医院的瑞金二路上,通过设置导流车道、安全岛等措施分流就医车辆。
孙警官告诉记者,严格执法和文明养成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严格执法使大家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交警将宣传教育贯穿在执法过程中,释法说理,使得违法者自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对他人、自己生命的危害性。以对行人采取的“累进式”执法为例:行人第一次闯红灯,记录身份信息后进行警告、提示;第二次违法再次警告、提示;第三次后罚款30元;第四次罚款50元。
短评>>>
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礼让”是为人处事的美德,两车道并入一车道的交替通行是一种谦让,机动车在斑马线前对行人的礼让不仅是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更是对法律和生命的尊重。
单纯对“不交替通行”、“不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处罚和严管治标不治本,往往会引起驾驶人对执法的反感,这不利于驾驶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所以需要通过常态化、不遗余力、不厌其烦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交通参与者潜移默化地养成礼让行人、交替通行等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约束到自然而然的举动,方便他人、受益自己。惩罚从来不是目的,只是作为养成良好文明交通习惯的手段。机动车驾驶员发自内心的礼让行为是一种自我修养,也是对交通法规、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安全、文明出行的意识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简单呼喊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