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昨天是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日。
1949年5月27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上海解放了!
“我一到大同大学,就看到一片热烈欢腾的景象。有很多同学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有的在扭秧歌,还有同学在围着解放军听战斗故事……”近日,在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辑出版的《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新书出版座谈会上,89岁的姚海康回忆起70年前那天的场景,依旧心潮澎湃。
姚海康,离休前曾担任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中学时代的党外积极分子,到成为一名党员战斗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再到解放时的欢腾景象……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在姚海康的口述中、珍贵历史照片上,变得越来越清晰。
开车助“战友”脱险
“完成地下党交办的特殊任务”
“我是1949年4月2日正式入党的,但是1947年3月我就参加了沪新中学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座谈会上,姚海康的话,很快将众人的思绪带回上海解放前的那段历史。
彼时,姚海康还是上海沪新中学的一名高中学生。1946年10月,姚海康与几名要好的同学发起成立了“丙戌社”,殊不知同学中有好几人是中共党员,于是他耳濡目染接受到进步思想的教育,也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谈起自己加入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姚海康笑着说:“可谓历经波折。”直到1949年初,他邂逅了一位同班同学,经其介绍,通过华东大学党组织的批准,才于1949年4月2号准予入党。
入党后,组织交给姚海康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开汽车。“那时,组织上知道我家有一辆小汽车,就交给了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姚海康说的这项任务,便是尽快学会开汽车,准备解放上海的时候派用场。
“接到任务后,我每天苦练驾驶技术,仅两周就考出驾照。”回忆起这段,姚海康的言语中难掩自豪,“那时路上人少,交通比现在简单,所以我学得很快。”
不久,他就接到一个原来在交大读书的老同学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对方说:“阿康,你马上开车到交通大学后面来接我。”姚海康觉得他可能遇到紧急情况了,于是立即开车前往。刚把车子停下,突然间交大后门那里就跑出来一个人拉开门就坐进了车。
姚海康定睛一看,正是这位老同学。而此刻,对方满身是灰,令姚海康十分不解。“快开,快到你家去,等洗好澡再同你细说!”在姚海康家,这位同学透露了原委:原来4月26日凌晨,国民党在各个大学展开了大搜捕。
这位老同学在交大一栋楼顶层的天花板上躲了一个晚上,敌人用手电筒探照,幸好没被发现。后来躲得时间长了,小便憋不住,又不能下来,只能东尿一点西尿一点,不让小便渗漏流下去,这才躲过了搜捕,第二天一早逃了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26日那天,不仅仅是交大发生大搜捕,国民党还对其他大学进行了搜捕,不少同学和同志被捕。”姚海康说。
家里藏着10名革命学生
“吃饭分开,挤不下就睡地铺”
但是,党的地下工作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保存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我家是个大家庭,住屋外面就是厂房,进出人员多且杂,我们进出也没有人注意。”姚海康回忆,因为当时他家隐蔽条件好,家里又有电话便于对外联系,因此不少同志找到他家,隐蔽开展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
“有位同志带了5个人躲在我家,隐蔽了约半年,我后来才知道这5人是大夏大学党总支成员。后来又有老同学带了几个同志来我家隐蔽工作,共有10人。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彼此互不联系,连吃饭也是分开的。”姚海康口中的那段经历惊心动魄,那个时候,他和几位同志成天要防着被盯梢,外出时保持高度警惕。
有一次,一名同志外出联系工作没有及时回来,另一名同志打电话去询问情况。结果,接电话的另一方一定要问清是从哪里打来的。姚海康担心暴露,只能中断电话。为了以防万一,原本隐蔽在家中的同志都暂时撤离。后来才知道,是一场虚惊。
姚海康说,那时的生活是艰苦的,床不够,就挤着睡,挤不下,就睡地铺;有时买不到菜,就蘸甜面酱下饭吃,但大家的情绪却很高涨。因为解放军的胜利捷报一个接一个。
郊区的炮声越来越近
“解放军来了!上海解放了!”
时间到了1949年5月24日。姚海康清晰地记得,他外出时,还看到国民党说打了胜仗,在福熙路(延安中路)举行所谓游行。“那真的是打肿脸充胖子。”姚海康说,“我们知道,解放军很快就要进市区了。”
当晚,郊区的炮声越来越近,姚海康和几名同志意识到,解放军很快就要进市区了。他们一夜未眠,随时等待命令,更希望早一点解放。
1949年5月25日拂晓,姚海康家门口的苏州河边上传来了枪声,解放军已占领苏州河南岸阵地,与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对峙着。
“我们一看解放军来了,高兴地欢呼‘解放军来了!上海解放了!’”座谈会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姚海康依然有些激动。他说,当时很想马上冲出去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但依然还得耐心等待组织通知。
那几天过得特别慢。终于,姚海康接到通知让他开车去大同大学报到。
可问题来了,因为他家在苏州河边上,河对面有国民党军队的碉堡,不时向这边打枪。一打开车库大门,就可能会遭射击。怎么办?
突然,姚海康发现,当时有些群众趁着不打枪的时候跑出来看解放军,敌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在这些围观群众身上。
“我一看机会来了,就让表弟配合我,等我发动汽车,他就立即打开大门,我把车开出去,快速进入了市区。”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来到校园,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有人唱歌庆祝上海解放,有人在扭秧歌,同学们
围着解放军听战斗故事。姚海康也想和大家一起庆祝,但他有自己的任务。
用相机记录下历史时刻
“我的任务是担任汽车驾驶员”
接待他的同志告诉他,“你的任务就是开汽车,别的事不要管。需要你到哪你就到哪,有什么任务你就执行什么任务!”
根据安排,在配合上海解放的过程中姚海康的角色主要是驾驶员,哪里需要,就开车到哪里去。他开车载人民保安队的成员分发印章,接送同志们到各地开展接管工作,接送宣传队的同志到人民广播电台去广播宣传……
在驾车执行任务中,姚海康多次遭遇国民党袭击。5月27日中午,一名地下党让姚海康开车送他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去。那时候解放军打过苏州河,前线指挥部也到了提篮桥警察局那边。刚解放时那个地区很乱,还有不少国民党散兵。
“所幸,我们没碰到意外安全回来了。但还有的同志就牺牲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5月25日上午,人民保安队长宁区指挥部第二大队队长陈仲信在去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途中,被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军队冷枪击中,不幸牺牲。这是解放上海前牺牲的最后一位地下党。”
“后来有同志问我:‘你当时不怕危险吗?’我当时只想努力完成好党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根本没去想危不危险的问题。经过五六天的日夜工作,顺利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终于,迎来了上海解放!
1949年7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人民政府组织“上海市军民联合大游行”,这是上海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游行。既会摄影又有相机的姚海康成了沪西区大游行的一名摄影员,随着游行队伍,前奔后跑,有时甚至爬上了路旁的围墙,前后拍摄了30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我们的现在来之不易。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我们上海解放奉献出生命的同志。”姚海康说,时至今日他没有别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幸见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当时为革命奋斗的初心,也是第一个目标。”
记者注意到,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一书,收录整理了粟裕、张震、迟浩田、张承宗、张祺、吴学谦等36位上海解放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串起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真实还原70年前那段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和历史篇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