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农家乐”“艺术课”……

在上海,垃圾分类是种新时尚

本文字数:2743

孩子们使用垃圾分类圈套垃圾

◆孩子们学习使用湿垃圾再生园艺肥料栽培多肉

本版摄影 记者 夏天

◆◆用装潢废料制成的“蝶骨巴特”艺术品杯垫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在上海,“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正逐渐融入市民的生活。这可以是孩子们拿着代表垃圾分类颜色的环,去玩传统的“套圈”分垃圾游戏;可以是居民们前往结对农场“农家乐”,实地见证从自家回收的湿垃圾如何变为肥料,再循环为绿色食品,重回自家餐桌的奇妙过程;也可以是都市白领艺术课程上学习的“蝶骨巴特”技艺,在装潢废木料上描绘出艺术与环保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上海社会组织发挥的积极作用。他们联动居民、政府、企业、专业机构,以小投入撬动巨大社会资源,将垃圾分类融入市民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了创新方式。近日,本市明确,将以政府购买、培育、引导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创造条件。

不一样的“六·一”:游戏中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套圈”赢玩具,是一项传统的街头游戏。近日在徐汇区凌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一群“10后”的孩子们又重拾这项游戏——而且,这次的“套圈”还不简单。

不同颜色的圈,对应干垃圾、可回收物等不同的“垃圾分类”,孩子们把圈扔向对应类别的垃圾,只要分类正确就能赢得奖品……卢梭在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而这“寓教于乐”向孩子们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的方式,也让孩子们过了一个意义特别的“六·一”儿童节。

据介绍,这是一场由凌云街道工、青、妇等组织主办,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承办的“开启垃圾分类时尚之路”主题亲子活动。参与者均为街道亲子家庭。只见亲子家庭们身穿由回收废旧布料、塑料包装袋做成的比赛服,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同样挺刮鲜艳。

除了“垃圾分类圈圈乐”游戏,大家还体验了“健康美食DIY零添加牛轧糖”“多肉种植”等与湿垃圾回收再利用有关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与爸爸妈妈配合默契、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农家乐”里体验“舌尖上的垃圾分类”

对于绿主妇中心来说,如何让各年龄层的市民,都能在实践中真正形成垃圾分类意识,他们自有一套。譬如,阿姨妈妈们最关心什么?菜价涨了没有。如果有免费的蔬菜送上门,只要日常随手把小菜皮归归类,那么她们一定很积极。

“当你知道简单的一个分类动作,将会为自己带来草莓、白菜等有机绿色食品,会不会兴致大增?”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总干事苗飞说。他认为,从根本上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就要有一个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而“农场绿色循环链”,正是以此理念打造的。

近年来,绿主妇率先在梅陇三村试点绿色生态循环链。社区层面,先是推广家庭厨余分装投放,再建立厨余资源回收点,与垃圾清运系统分离;技术层面,将厨余垃圾进行初始的防腐处理,利用厨余粉碎设备及时粉碎,加入EM菌种搅拌后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半成品运送至合作农场,发酵腐熟成肥后,可直接下田种植,改善土壤养分,实现土壤零农药和零化肥。

农场作物收获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蔬菜,再将其回馈至社区,实现绿色循环。绿主妇还会组织社区居民前往合作农场开展“农家乐”活动,亲眼见证从小区里回收出去的垃圾,是如何“循环”为大棚里旺盛生长的蔬菜。这种“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让居民真正了解厨余垃圾的用途、低碳生活的价值,实现真正的源头减量,提高生活品质。

为扩大参与面,2018年凌云街道市容所委托“绿主妇”,在梅陇九村和闵朱居民区试点推广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为了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绿主妇”项目组为每户参与家庭发放积分卡,一方面统计每天投放数量形成积分,另一方面利用积分开展实物兑换。据统计,梅陇九村第一批办卡率近70%、闵朱第一批办卡率近90%,活跃率均在80%以上,为项目的后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当前加入“农场绿色循环链”的小区,平均每天实现厨余垃圾减量180公斤。

另据披露,绿主妇正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不断形成新的居民自治小组,开展“微绿地”、“有机芽菜种植”、“环保酵素坊”、“循环超市”等活动。

垃圾分类也可以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

只需一把剪刀,就能做出美观实用的艺术品手办,这就是“蝶骨巴特(源自法语Decoupage)”技艺的魅力。时下,这门手艺在许多年轻人中广受欢迎,纷纷报名学习。

“‘蝶骨巴特’技艺传承自古代中国漆艺,它沿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于近代欧洲发展成熟。最初,欧洲的工匠们刻版印刷,复制知名画家的手稿作品,在家居上印制‘蝶骨巴特’用于美观装饰。而今,任何人只要会用剪刀,就能学习制作‘蝶骨巴特’。它集美学与实用功能,更简易便利制作,体现了创意、休闲、艺术、环保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艺术星期六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什么是环保与艺术相结合?记者翻动面前几块“蝶骨巴特”杯垫。正面,这些杯垫印着花团锦簇的具象图案、或抽象艺术线条,据称都是中心学员的作品。可反过来,它们只是一块块木地板装潢废料。

据介绍,艺术星期六中心一直开设有“蝶骨巴特”等艺术课程,吸引了许多年轻白领前来报名学习。

垃圾分类条例出台后,中心强化了将课程与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相结合。例如,建筑垃圾的分类就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等种类,学员们首先要学会区分哪些是可用来制作艺术品的,哪些是要扔到指定有害垃圾桶中的。

以垃圾分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记者从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获悉,截至2018年底,本市共有社会组织16150家,其中社会团体408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598个、基金会465个。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本市相关社会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推动和促进公众参与活动。如:由社会组织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综合运营,自2013年开展的“上海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试点工作。

在推动多元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上海社会组织还有意识地把垃圾分类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区域垃圾分类工作中,社会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崇明区在“世界生态岛”的全面建设中,注册成立了2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清运、处置等工作,遍布全区18个乡镇。

近日,上海18家社会组织代表向全市16000余家社会组织发出倡议,要当好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当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者,当好垃圾分类公益项目的先行者,当好垃圾分类科学标准制定的探路者。

而市民政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则联合发布了《关于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  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出动员令。有关方面明确,将从“购买服务、培育发展、行业引导”三方面为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创造条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在上海,垃圾分类是种新时尚 2019-06-04 2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