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目前,上海已有红色旅游基地34个。下一步,本市将整合场馆资源,梳理红色金融文化发展脉络,为今后筹建红色金融博物馆做好文物藏品的积累和准备。这是记者从昨天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提案专题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
本次提案专题包括“加强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吴昌硕美术馆”“补齐上海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等13个提案,从不同视角对挖掘利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提出意见建议。据介绍,上海留存了一大批与红色金融相关的遗址、遗迹,记录着中共地下党为了抗日、为了迎接解放所付出的努力,是上海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市政协委员杨德钧此前递交提案认为,目前,上海正致力“五个中心”建设,金融中心是其中之一。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用好用足文化的大背景下,红色金融文化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在建设上海红色文化过程中,不能忘记金融战线上默默无闻的革命者。
“但是,目前,上海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或有关金融的学术机构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上海的红色金融历史,红色金融历史亟待进一步挖掘。”杨德钧表示,目前上海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红色金融历史的展示(陈列)馆,让人们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上海的红色金融历史。
杨德钧建议,要结合金融历史研究,进一步加大对红色金融史的研究和弘扬,要深入研究留存的相关金融资料,梳理总结上海红色金融文化的脉络与内涵。同时在上海依托现有的金融类博物馆,适时建立红色金融陈列馆或博物馆。
在昨天的专题座谈会上,市文旅局透露,目前,上海兼有各级各类多家金融类博物馆,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下一步,本市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金融博物馆的场馆资源,依托高校、金融专业研究机构力量,共同开展上海红色金融文化系列挖掘,梳理红色金融文化发展脉络,征集、研究红色金融文化相关文物和史料,为筹建红色金融博物馆做准备。
此外,上海还将整体提升浦江两岸历史地区风貌特征,打造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地标,重点保护代表海派文化特征的730万平方米石库门里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代表江南文化特征的名园、名镇、名村,深化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综合利用,发掘苏州河沿线人文和历史资源,打造特色风貌街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