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科技戒毒 运动康复 社会共治

聚焦有效戒毒 彰显“上海温度”

本文字数:2992

戒毒人员正在运动戒毒

戒毒人员正在康复训练中

戒毒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虚拟现实矫正、运动抑瘾训练等新技术成为全市各戒毒场所抗击毒魔的“神器”,而被全面推广运用。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上海司法行政戒毒相关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去年开始,司法部正式部署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围绕“有效戒毒”这一目标深耕细作,走出了一套戒毒“上海模式”,既帮助戒毒者克服身体上的“毒魔”,更重要的是驱除他们内心的“心魔”,彰显“上海温度”。

基本模式跑出“上海速度”

“来来来,”

“亲爱的,这东西很上头的,”

“真的绝对可以啊”……

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小康(化名)正带着VR设备观看视频,视频里吸食冰毒的场景,让小康回忆起那种熟悉的快感,他不禁血脉偾张,心跳加速。小康曾吸食冰毒一年零三个月,这时他刚进戒毒所。

小康佩戴的虚拟现实眼镜,不仅可以让他360度无死角地观看视频,还安装了红外眼动仪,可以捕捉他的目光停留位置和时长。“从我们这个评估报告上可以反映出,你对毒品注视时间比非毒品注视时间要多77.59秒,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问卷填写反映出来,你现在对于毒品的兴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会对你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生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肖克对小康作出了诊断。

小康观看的VR视频是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联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毒瘾戒断治疗产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吸毒的场景,由此来检验吸毒人员再次面临吸毒选择时产生的反应。

从去年开始,司法部正式部署建立以分期分区为基础、以专业中心为支撑、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衔接帮扶为延伸的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上海按照司法部的统一部署,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建成“四区五中心”格局。四区是指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和回归指导四个功能区。五中心是指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和诊断评估中心5个专业机构。工作进度相比司法部规定的2020年节点,提前了一年半时间。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4+1+1+1”戒毒康复运行模式,即每周4天劳动、1天教育、1天康复训练、1天休息。这样的设计从戒毒规律性出发,特别是把康复训练作为戒毒的重要手段。今后,康复训练的时间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加。“4+1+1+1”运行模式也被列为全国戒毒系统今年重点推进项目,在全国推开。

上海市戒毒局相继与沪上多家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专业合作,建立戒毒新技术新方法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专门针对戒毒人员的智能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持终端、一体机等实现生理数据实时上传,依托体适能戒毒康复训练平台、认知神经功能康复平台和行为认知干预平台分析有效数据,开出针对性戒毒处方。目前,已获国家知识产权登记1项、专利1项。据了解,市戒毒局已经连续三年对1031名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开展为期8个月的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毒品渴求度降低人数达到70%以上。

运动戒毒拿出“上海方案”

篮球场上,激战正酣。

林成(化名)接到了队友传球,果断发起进攻,突破上篮一气呵成。若不是身上穿着高境戒毒所的制服,一般人很难将他与戒毒人员联系起来。

体育馆内,乐声悠扬。

数十位戒毒人员站成整齐的方阵,跟随音乐做起了高境戒毒所自主创作的“康复健心操”,转体、伸展、踢腿、扩胸……每一个动作都有模有样。一整套体操做罢,戒毒人员既锻炼了身体,也放松了心情。

高境戒毒所运动戒毒是上海很多戒毒所探索运动戒毒的缩影。去年“6·26”期间,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在调研戒毒工作时提出,“以运动戒毒为引领,构建中国的戒毒体系”这一新的重要目标。司法部戒毒局把先行先试任务交到上海和其他10省份手里。

上海在领受了试点任务后,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人员选择上,按照自愿原则,经过年龄筛选和一系列生理、心理检测等程序,实验组、对照组各120人参加了试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这240人中,骨密度偏低占近28%,体质测试“良”以上的只占30%,戒毒前有运动习惯的不足10%。整体生理状况不容乐观。

在运动项目上,既有跑步、功率自行车、力量训练等单一性、个体性的大强度运动训练;也邀请上海体育学院编排了非对抗性的篮球、集体性的健美操等4套拓展性大强度训练科目。增强集体参与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改善参与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

在运动控制上,严格执行专家团队制订的课程计划,每周一、三、五,由专业人员入所指导,开展大强度运动训练;每周二、四,以恢复性训练和运动后调理为主。对参与试点戒毒人员进行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和干预管理。使用智能心率带+PAD终端,监测大强度运动过程中的实时心率,配备医务人员做好运动风险处置。

评估显示,实验组戒毒人员普遍低下的身体质量指数(BM I)上升,心肺和认知功能改善,负面情绪减少,主动参加运动的意愿提升明显。

延伸帮扶彰显“上海温度”

王东(化名)和妻子双双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时,儿子王灿(化名)才读小学四年级。面对这样的家庭变故,原本性格就内向的小王灿更加封闭自己。他放弃了读书,选择辍学,并且拒绝所有人的规劝和帮助。他说:“我只想要我爸爸回来,我希望爸爸能回来陪我。”

考虑到王灿未成年,尚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街道、区教育局、社区民警等想帮助王灿去相关寄宿学校就读,却遭到了父子俩的拒绝。

尽管如此,社区和教育部门一直都没有放弃。在王东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回到社区的第一天,街道禁毒社工便立即上门进行关心。2018年9月,王东主动找到街道和禁毒社工,希望他们能够帮助王灿,让他重新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此时王灿离开学校已经5年,“复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灿当年就读的小学因旧改拆迁已不复存在。

经过相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努力,王灿终于回到了学校。学校还为王灿安排了学习辅导员、心理辅导员来帮助他尽早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政府部门合力为王灿复学奔走努力,让王东坚定了远离毒品的决心、重拾生活信心。“感谢政府没有放弃我,一直帮助我。以前我给我儿子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以后我一定好好做人,给他做一个好的示范,也真真切切地尽到一个父亲应该尽的责任。”王东说。

戒毒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如何帮助戒毒人员顺利持续保持操守,顺利回归家庭社会,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年以来,市戒毒所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6个、回归指导中心2个。戒毒康复中心回归“安全岛”功能不断增强,收治康复人员294人,同比增加107%,住读、走读、陪读三种模式有机互补。

同时,修复就业支持系统,市戒毒局联手全市16个区人保、就业部门和百余家用人单位,举办10余次戒毒人员专场招聘,打造就业“直通车”。通过构建家庭防复吸体系,牵手上海雨露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试点引进“家庭戒毒”项目。加大所社资源交互,成立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戒毒管理专业委员会,1500余名戒毒志愿者充实到科学戒毒“第二梯队”。

在对2015-2018年期间,6552名上海籍戒毒人员回归后的操守保持、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强制隔离戒毒对戒断毒瘾的作用等进行全面跟踪回访调查显示,回归人员对戒除毒瘾普遍比较乐观,九成以上人员表示有信心长期戒断毒瘾,约八成人员表示戒毒所对戒毒和操守保持有积极影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3 科技戒毒 运动康复 社会共治 2019-06-14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