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全社会凝聚爱心,守护孤残“天使”成长

上海已有280余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6000余专岗保障困境儿童

本文字数:3300

儿福院里的训练课 本版照片由市儿福院供图

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上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先天失明儿童,在这里找到了去闻、去摸、去尝的“开心农场”,以园艺疗护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年届18岁的孤儿,在这里获得进入爱心企业实践基地的机会,充分锻炼职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软着陆”……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已有280余名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顺利完成了从机构养育到社会自立的人生转变,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本周六(6月22日),适逢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近年来,上海在政府力量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爱心力量关爱孤残儿童方面,成效显著。本市逐年提高孤儿养育保障标准;在保护困境儿童方面,目前全市已有超6000名专岗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专事困境儿童的发现、走访、建档、关爱、救助等日常事务,链接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资源,形成合力,成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

专业服务引入

义工资源嫁接

精准满足需求

先天失明儿童星星(化名),从小就失去了看到这个世界的机会。在他的认知里,世界是黑色的,他的生活也常常因为对黑暗的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当儿福院的其他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时,他只能留在房间,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直到2018年,由中信银行出资,在儿福院内原有空地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开心农场”全新亮相。学校老师为孩子们开设了自然课堂,在课上,老师带大家去触摸各种农植物,去感受它们的气息和味道,甚至带领大家尝试种植农植物,品尝一些蔬果。

星星也参加了自然课堂的学习。对于其他小朋友来说,他们可以看到,而对于星星来说,他也可以听到、摸到、感受到。通过听、闻、摸、看、尝的过程,星星的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锻炼,星星渐渐发现,虽然先天失明,但是自己的心灵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明亮、生动和立体了。

“通过‘园艺’——这一特殊的疗护手段,可以锻炼和发展孩子们各种感官能力,他们的体能、手功能、手眼协调的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也能培养锻炼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态度和能力。”项目负责人介绍。

另外,“开心农场”项目在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理念,收集雨水作为浇灌的主要水源,利用堆肥箱让食堂剩余的果蔬粮食变成有机肥,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在给孩子们带来开心种植体验的同时,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据介绍,“开心农场”项目,是儿福院公益合作探索中的一个典型。由爱心企业出资,专业团队设计,孤残儿童全面参与,志愿资源协调支持,该项目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公益模式,将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慈善捐助,与孤残儿童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对接。这是一个集专业服务引入、义工资源嫁接、多部门协作、多专业合作的全新服务项目初探。

对接爱心企业  打造孤儿回归社会实践基地

中专毕业后,小雪(化名)眼看就到了离开儿福院,自食其力的时候。但此时,她却陷入了一段非常迷茫的时期。

小雪一直在不断地投简历、面试。可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做了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外面的世界对于小雪来说太陌生了,她开始变得紧张和焦虑。

儿福院的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学生之家”,给小雪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该项目已运行6年,旨在通过儿童自主管理、经营的模式,加强大龄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里每天的销售、盘点、对账,都由孩子独立完成。而且不仅小朋友们喜欢来这里,很多职工也会经常来光顾,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小雪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在和同事的合作中,她也懂得了什么是团结和责任,社工老师也会经常和大家进行访谈,倾听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且提出一些鼓励性的建议,并整合相关资源为大家介绍一些社会上的工作,让即将安置的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一名机构内成长生活的大龄儿童,到进入社会安置阶段的独立社会人,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往往会使大龄儿童遭遇挑战。因此,儿福院积极开展“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等孤儿社会融合工作,帮助大龄儿童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体成长,实现从机构照料到社会安置的“软着陆”,最终达成社会融合的效果。”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现在,小雪已经通过社会安置一年多了,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会面对很多挑战,但她常说在学生之家的日子让她学到了很多。

在岗位实践项目不断深化和延伸的同时,儿福院积极对内挖掘潜力,对外拓展资源,先后在院内开拓出后勤维修组、医务科病房、配奶间等院内实践岗位,同时对接爱心企业打造岗位实践基地,为大龄儿童打造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岗位实践平台。

今年,在结合环境共性与儿童个性的需求下,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又新设“儿童工作坊”子项目,组织儿童开展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帮助儿童培养兴趣、锻炼技能、挖掘潜能。同时,项目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将儿童完成的手工艺品投入福袋机进行义卖,所得善款重新投入项目运转,在扩大爱心传递,普及公益理念的同时又形成了项目营运的闭环,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运作,也进一步提升儿童在岗位实践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年来,儿福院通过打造“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帮助大龄儿童完成了从“机构集体生活”到“社会独立生活”的转变,并顺利踏出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项目至今已帮助9批次近百名成年孤儿顺利被安置区接收,重返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

上海市民政局表示,回归社会是成年孤儿们心头之盼。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是弃婴、弃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儿童福利领域的充分体现。自1998年以来,本市成年孤儿社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已逐步形成了市民政局牵头、全市各区着手落实,各方支持,儿福院配合的成年孤儿社会安置模式。截至2018年底,市儿福院已有280余名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顺利完成了从机构养育到社会自立的人生转变,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而十八周岁后依然不具备回归社会条件的孤儿,则继续转入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

全市超6000专岗服务保障困境儿童

据民政部门介绍,上海的困境儿童,有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有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上海对因贫、因病、因残等陷入困境的儿童,依托本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充分用足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困境儿童保障。目前,上海对机构内孤儿的养育保障标准为每月2000元。而具有本市户籍,失去父母(父母双亡或失踪)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可获得标准为每月1800元的本市散居孤儿保障。

上海重点聚焦因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细化出台配套文件,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编织安全保护网络,形成一张全流程、闭环式的安全保护网。2018年1月,上海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因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或其实际照料人,符合条件的可向所在区民政部门申请领取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1800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不计入实际照料人家庭收入。截至2019年5月,已有300多名儿童申请了生活费。

2018年5月,市民政局联合市高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教委、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制定发布《上海市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操作规程》,明确了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实现了对困境儿童安全保护的闭环管理。其中,积极推进困境儿童照料场所和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重点工作。

市级层面,上海依托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负责市级层面困境儿童临时照料。区级层面,依托区属福利机构或救助保护机构,设立困境儿童临时照料场所,确保本辖区发现的困境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照料。

上海在每个乡镇(街道)明确1名儿童督导员,每个村(居)设立1名儿童主任。目前,全市共有235名儿童督导员和5885名儿童主任,专门负责困境儿童的发现、走访、建档、关爱、救助等日常事务,链接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资源,形成合力,成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3 全社会凝聚爱心,守护孤残“天使”成长 2019-06-18 2 2019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