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法治社会

新型毒品变身维生素 走私通道“两头不见人”

上半年上海海关已立案侦办走私毒品案件21起

本文字数:1374

市民近距离观摩海关缉毒犬现场查毒 记者 陈颖婷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上海海关日前开展主题开放日活动,让市民近距离观摩海关对进出境邮包的监管、缉毒犬的现场查毒等。记者获悉,上海海关一年来累计查获走私毒品案件32起,缴获各类毒品及易制毒物品共计4174克;其中,今年上半年立案侦办走私毒品案件21起,同比增加1.3倍。

走私渠道转为邮递渠道为主

今年2月,上海海关方面发现一件日本寄往上海的可疑包裹。进境包裹申报名称为维生素,经查验及鉴定,发现包裹内装的实际上是氟硝西泮药片,共100片。上海海关联合收件人所在地的公安局,采取控制下交付的方式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国际邮政行业的迅猛发展,不法分子越来越多的采用“两头不见人”、隐蔽性更强的邮递渠道来走私毒品。一年来,上海海关在邮递渠道查获走私毒品案件31起,占毒品案件总数的96.88%,另外1起来自旅检渠道,货运渠道和快件渠道未有查获。

据上海海关披露,新型毒品成为走私毒品主要类型。近年上海海关查获走私新精神类药品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2017年和2018年分别查获3起和11起,而今年上半年已查获17起,占今年查获案件数量的80.95%。一年来,上海海关合计缴获新精神类药品412克,主要为氟硝西泮(俗称“蓝精灵”)、唑吡坦、三唑仑等。此外上海海关还查获传统毒品走私案件10起,缴获可卡因、大麻等,合计3763克。

进境毒品主要来源地向部分发达国家转移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为走私毒品主要来源地。一年以来上海海关查获源自美加的大麻类毒品走私案11起,总重2275克,并且从单纯的大麻叶、大麻花演化为大麻烟油、大麻食品等新走私模式。走私入境的新精神药物主要来自日本,今年已查获17起,重304克,涉案的西泮类药物为我国列名管制的精神药物,正常服用为治疗失眠的药物,兑酒服用则会产生亢奋效果,服用人员多为追求刺激的青少年。

走私毒品藏匿手法更趋多样化

新型毒品的伪装手法多变,有的将摇头丸制成“机器猫”等卡通形状的“糖果”,有的将新精神类药物伪报成维生素、钙片等常规保健品。

近日,上海海关吴淞邮轮旅检现场查获注入K粉和摇头丸成分的洋酒,是2015年浦东机场旅检查获红酒藏毒后又一起以酒类为载体走私毒品的案例,隐蔽性很强。

走私分子精心挑选带毒人员和走私路线

本月初,上海海关在一名自埃塞俄比亚飞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非洲籍旅客穿着的拖鞋底部夹层里查获可卡因609.75克,此人自称来中国采购小商品,企图以开展商贸活动名义掩盖藏毒行径。

在今年查获的邮递渠道走私新精神药物案件中,不法分子会亲自前往日本,向中国籍旅日留学生和打工人员收购依处方开取的新精神类药品,通过邮递方式寄回上海,本人则另搭乘飞机回沪收取邮包,实现人货分离,逃避海关监管。

对此,上海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李清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毒品走私的高发态势,全面加强上海口岸的禁毒工作,上海海关采取了包括准确把握缉毒重点、创新优化查毒手段、不断完善协作机制、着力强化科技应用、营造禁毒良好氛围等手段。例如在重点缉毒口岸相继配备了大型集装箱查验设备、人体X光机、行李X光机、毒品检测探测设备等查毒装备,发挥视频实时监控系统、托运行李检查系统、快件物流辅助系统的作用,提升一线关员的查毒综合能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5 新型毒品变身维生素 走私通道“两头不见人” 2019-06-24 2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