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北京日报》报道,每到针对孩子的各类“夏令营”缤纷上线,琳琅满目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最热的就是“兴趣游”了,但不少家长发现,这类“兴趣游”大多不是专业旅行社设计的,好玩的同时,也暗含着安全保障缺失、经验不足导致的一系列隐患,需要家长注意。
“兴趣游”今夏大热
如今,“暑假游”已经是很多孩子假期的标配模式了。
“我家儿子比较喜欢研究型的旅游活动。这样的项目一般常规旅游没有,我就在一家小众网站上选了两个:一个是在历史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前往武汉盘龙城遗址,开展为期5天的考古学科研实践,学习考古和青铜器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是以万涧村为项目点,跟随大学教授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这两个项目孩子都喜欢,想根据时间选一个。我也觉得这两个项目不错,教授、专家给孩子们讲,肯定和导游讲的深度不一样,对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深度思考更有好处。”高一男生小宇的妈妈对能选到这样满足儿子个性化需求的项目深感欣慰。“现在旅游产品多了,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份福气。”
除了针对高年级大孩子的“夏令营”,今年,针对低年级小同学的“兴趣游”也很多。
“我们小孩所在的跆拳道班,组织了一个去内蒙古的小男子汉气魄训练营,8岁以上的男孩都可以报名,家长可以随行,但老师说,家长去,训练的效果肯定会打折扣,另外,家长的费用比较贵,所以报名的孩子,还没有家长随行的。”海淀中关村二小一年级学生天天的家长李先生介绍说。据他所知,这个暑假,他儿子的很多同学都是根据兴趣选择的夏令营。
家长们发现,这些有趣、有特色的夏令营中,不少是课外培训机构和小众旅行机构组织的。
“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旅行机构,组织能力好坏不一,有的安排得特别周到,但有的就特别粗糙,近乎‘裸游’。”一位旅游行业的业内人士叶女士称。
“正规的夏令营,主办方在出行前,会和家长签订严格的出游协议、监护委托书、注意事项告知书等文件,并上足意外险。在活动期间,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再强调课程的效果、趣味和参与度。也有一些团,因为机构和家长比较熟,收了钱,就带团出去了,连协议、委托书都不签。这样的话,出了事儿,就很麻烦。”叶女士心有余悸地说。
报名有哪些注意事项
北京市中淇律师事务所律师徐颖也提醒说,未签订任何协议的情况下,直接把孩子交给培训班等机构组织的“裸游”,风险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没有签订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约定,若日后发生纠纷,家长在维权过程中会很被动,一方面是对培训班等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缺少明确具体的约定,可能会出现培训班等机构任意调整行程安排、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质量等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游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培训班等机构是否有安全保障措施、事故应急预案、工作人员是否有救援资质、发生事故责任承担等。
那么,作为家长,在报兴趣班之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徐颖律师建议家长,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组织的夏令营,了解服务内容、收费明细、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经过慎重考虑以后再签订正式的旅游协议或者服务条款,留存好交费凭证,不要因为机构推出限时优惠抢购或者买赠等促销活动而轻率交费,或者签署对自己不利的合同条款。
徐颖律师还提醒,可以在出游前与培训班、旅行社等机构签订临时监护人的委托书,委托书需要列明监护人、被监护人、委托人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写明委托原因、委托期限及委托范围等内容,由委托人和监护人签字,如果需要办理公证,可以携带好材料到公证机构办理。如果双方签署监护委托书,达成明确的委托约定,则监护人把监护职责全部或者部分委托给机构,等于给孩子暑期出游上了“安全阀”。
如果没有明确的委托约定,仅仅是把孩子送去参加活动,则不能推定机构接受监护人的委托,承担全部或者部分的监护职责。
“即使培训班等机构不同意签署委托书,他们在事实上也要对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徐颖律师补充说。(李海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