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天增岁月人增情

本文字数:1324

  □何振华

张百发这个名字的如雷贯耳,对很多记住他的人来说,他就是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员”,杰出的劳动模范,还有呢,就是那个要跳楼的北京市副市长。首都京广中心在建时,他公开发誓说,如果不能按时完工,他就从顶上跳下去,并扬言跳下去之前先把那些大小头儿们推下去!他这话成了张式经典名言,广为流传。近媒体报道说,北京数千市民自发前往八宝山为这位“平民市长”送行。在党的词典里,平民是百姓,市长是公仆。群众爱戴的领导干部,身后能有这样一个盖棺定论足矣。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民心才是一杆秤。

张百发在任时不讲官话套话,夙夜为公,兢兢业业,深受群众信赖。退下来之后,京剧舞台上下时常能见着这位有着独特魅力和情趣的老领导的身影。而能让他最大程度发挥退任后影响力的,就是扶贫公益,完全以个人名义,自掏腰包,不放空炮。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人们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喜欢贴于门扉的一副再传统不过的春联。巧合的是,春联中“天增”二字,正是已故上海副市长倪天增的大名;将近三十年了,倪副市长的音容笑貌及其高风亮节,并没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出人心。今天,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10亿,上海的老城厢石库门也渐成一种人文记忆。但是,上海人民难以忘怀为了那“一百万门电话”的纠结和所付出的艰辛,难以忘怀毕业于清华建筑系的杰出设计师、当了市长还挤在自己老城厢的平房里熟练地给煤炉加煤饼的倪天增。

倪天增在位十年,分管城市建设,一年365天,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自上任只休息过3次,又都是因病住院。组织上满足了他希望任职期满之前有一次学习机会的请求,安排他去中央党校学习,孰料在京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1993年,倪天增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在《南方周末》一版写过一篇评论《教授送书给省长》,《人民公仆倪天增》一书首发式上,许许多多读者冒雨排队买书,有位外地老教授专程赶来上海买了好几本书,说是分送他的几位当了官的学生,让他们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想一想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才是人民群众真心爱戴的。

倪天增有一子一女,当时有人劝他,马上要房改了,方案一出台,分房就要买债券,经济不宽裕,早点让儿子办婚房手续吧。倪天增说,“我是分管住房的副市长,是市房改领导小组组长,上海要房改,我家就得参加。我就是知道出台方案中分房要买债券,所以不让儿子现在办手续。”女儿要结婚了,女婿研究生毕业后仍住学校集体宿舍,父母又不在上海,倪天增去京前对妻子说,婚事我们要多操心,家里旧家具卖掉一些,腾个房间出来,新房要简朴些。他对女婿说,这里是你对象的家,不是副市长的家,你要好学上进,你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待你的。当时谁也不相信副市长要借钱给女儿买钢琴,距女儿婚期只几天,他却英年早逝,离开了他为之殚精竭虑、深深挚爱的亲人、热土和人民。“风雨市长、辛苦市长、平民市长”,是上海人民送给倪天增同志的由衷赞誉。

北京张百发,上海倪天增,京沪两位老市长都被老百姓拥戴为“平民市长”,这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党的领导干部不忘记自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写照。岁月不减人情,活在老百姓心中的张倪二位,就是初心和使命最好的教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天增岁月人增情 2019-07-23 2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