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谢乐威
本报讯 “等一下!先把餐巾纸挑出来,再把西瓜皮倒进湿垃圾桶里。”午饭刚过,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战士孙庆丰便戴起“袖标”,来到中队垃圾投放点,监督指导每一个前来倒垃圾的战士。严苛的标准丝毫不亚于军事训练。在他的督促下,大家都按照标准规范分类。记者日前从该中队了解到,自本市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垃圾的投放量减少了一半。
自7月1日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至今已1个月余,孙庆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队7月初便建立起“垃圾分类轮值管理制度”,在实施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的同时,安排1名垃圾分类管理员,在投放点开放后全时值守,督促大家按规投放生活垃圾。
为提升战士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上述中队还把垃圾分类纳入中队精细化管理,将垃圾投放量、精准度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指标。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认为受到诸多限制,不自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贯彻执行,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该中队指导员胡振鑫说。
不仅如此,垃圾分类在净化营区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改变着战士的生活习惯。以前夜哨哨兵有的回宿舍会吃点零食,或者叫点外卖,既不卫生又不利于健康,现在垃圾投放点在晚上7点后便不再开放,垃圾无处投放,吃外卖和其他乱扔乱投的现象便大大减少。据了解,这个中队以前垃圾投放点日均产出7桶垃圾,如今日均产出只有不到4桶垃圾,投放量足足减少了一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