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陈颖婷
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彭浦夜市、昌里路夜市……昔日的上海夜市可谓热闹红火。然而,人气爆棚的背后,也有扰民难题,以及无证照经营等食品安全隐患,最终均被迫关闭。
然而,今年4月,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发文,助推本市夜间经济发展。本市今年将积极开展试点,重点打造若干“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地标性夜市。
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夜市即将回归?即将回归的升级版夜市又有何新变化?为此,记者探访了寿宁路和昌里路等昔日“网红”夜市一条街,发现部分夜市回归之路已经启动,但进度不一。新的夜市采用集约化管理,有效避免了嘈杂、扰民的问题,且更加时尚、环保。
对夜市的回归,有市人大代表建议,当前发展夜市经济重点应当优先发展餐饮夜市,同时要完善配套服务。
记者见闻:油烟等环境问题“熏走”热闹夜市
昌里路曾因夜市闻名上海,然而曾几何时却因为油烟扰民、环境脏乱差等原因被迫关闭。夜排档走了,也带走了这里的人气。
8月14日夜间,记者赶到昌里路时,已经临近晚上9点。昌里路历城路路口处曾是昌里路夜市的热闹之地,不过,走进历城路,记者却看到了一片萧条:昔日红火的海鲜馆、烧烤店几乎都拉上了卷帘门,门上还写着“店铺转让”的字样。路灯也不多,整个马路上光线昏暗,只有个别几家小餐馆还在亮灯经营着。
据附近一家餐饮店的工作人员称,历城路曾是昌里路夜市(美食街)的一部分,集中了各类小吃餐馆,“不过现在都关门了,因为环评不达标,油烟扰民问题严重。”
与昌里路老夜市“遭遇”相似的还有位于黄浦区的长寿路夜市。这个昔日盛极一时的“上海小龙虾一条街”,也曾因为油烟扰民和无证照问题被管理部门关停了一批店铺。现在有人呼吁“寿宁路夜市回归”,不过该条街上的店铺也没有几家。
大约四五年前,记者曾来寿宁路“跟风”吃小龙虾,那时候街道两旁的海鲜、小龙虾、烧烤店依次排开,不下数十家,许多店铺外面都是排队的食客。然而如今的寿宁路,小吃店只剩下寥寥数家,而且里面冷冷清清。为了揽客,不少老板亲自走上马路吆喝。
一家店铺的老板就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寿宁路开店15年了,见证了这条街的兴起、兴盛到没落。“以前,许多竞争对手都因为无证照被关门了,结果连带着整条街都变得不景气,像我们这样的小吃,就该集中起来,才能吸引游客过来。”该名老板感叹道。
这名老板还称,他也听说近期本市正在打造“夜间经济”,但他认为,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再难恢复以前的盛况,因为附近居民区较多,油烟问题确实难以解决,而且消防环评通不过,也不可能无证照经营。
市民期盼:以更时尚环保方式回归的夜市
然而这样看似无解的问题,却在昌里路找到了答案。虽然记者赶到时,刚下过一场大雨,但街上的行人并不稀少。在昌里路历城路的公交站牌处,一个名为“昌里路美食广场”的店面正在紧张装修,不大的广场里大约集中了10几个铺位,有奶茶店、烤串店、香酥鸡店、快餐食堂等各类小吃饮品。
记者注意到,有的店铺已经装修完毕,如上南香酥鸡(昌里二店)就已经准备就绪,只待广场统一开业。该店铺还特别标明,之前是原上南二村门口的上南香酥鸡柳。
一位在门口躲雨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之前就住在上南二村,所以时常会来买这家店的鸡柳。“不过这家店以前在居民区,油烟味比较大,被投诉过很多次,所以被迫迁址。没想到搬到这个美食广场来了。”张先生说,“这样统一管理很好,不仅干净卫生,而且不会再有扰民情况。”原来,这个美食广场的二楼和三楼均是商业用房,不住人,自然也就不存在油烟扰民的情况。
而除了这家集约化的小型“美食广场”,昌里路上南路路口处还有一个更大的“美食广场”——三钢里。在这里,不仅集聚了上百家正规网红美食店,而且环境优美、干净,逛累了可以吃,吃饱了可以继续逛。
晚上10点钟,住在附近的一位居民李小姐与两个朋友来到三钢里“觅食”。“晚上没什么事情,趁下了雨比较凉爽,出来吃点宵夜。”李小姐称,“之前昌里路夜市关闭后还很不习惯,现在有了这个新‘夜市’,那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而且环境也远非以前路边摊可比,现在更加时尚,符合‘魔都’的气质。”
市人大代表:发展夜市经济要做好配套服务
夜市回归其实并非突然,早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提出要恢复上海“夜间经济”,建议让夜市回归。
“宅在家里购物、叫外卖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如何激发现代人走出家门消费,那就是发展夜市经济。”在市人大代表李飞康看来,当前发展夜市经济重点应当优先发展餐饮夜市。
据了解,上海消费市场规模已近入亿万元级,发展消费经济,促进强大的国内市场,就要充分启动市场。上海的城市特性也决定其真正的消费高峰都出现在夜市和周末及节假日,尤其是餐饮销售等路过消费,傍晚5时至夜间9时才是每天的消费高峰,把晚间的生意做出来,成为上海消费市场发展新目标。
李飞康对于上海夜市经济的设想是,上海每个区选择一条非居民住宅的支马路开设夜市餐饮,将本地特色美食与各地特色美食相结合。同时,采取公开招标和专家评审并摇号等方式来确定餐饮业主入驻美食街。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统一制作标准化餐柜、餐具、遮雨棚及桌椅(此费用成本价分摊给餐饮业主)等硬件用具,负责改造铺设水、电、煤等设施(该费用建议由政府出资承担)。
当然,食品安全也是夜市餐饮的根本所在,对此李飞康建议按照《食品安全法》并结合夜排档之经营方式制定相关细则,并严格监管;对入驻餐饮业主采取优惠定额征税。每年对餐饮业主进行综合性指标评审制,采取末位淘汰机制,能让更多的特色美食注入美食街,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李飞康建议选择在美食街周边支马路开设特色小商品夜市街,与美食街之间配套消费。
“政府相关部门需做好停车泊位、厕所、清洁卫生和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让消费者安心便利地消费。同时,延长公共交通运行时间,特别需要延长地铁夜间运行时间,便捷民众夜间消费。”李飞康说。
相关部门:数管齐下,让夜市更热闹、更安全
近日,市商务委表示,发展夜市餐饮对促进本市夜间经济发展、打造受市民游客欢迎的夜生活地标、提升“上海购物”品牌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相关部门已形成相关政策意见。
据了解,今年4月,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条具体措施,并积极推动各项工作。根据指导意见,本市今年将积极开展试点,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目标,重点打造若干地标性夜市。相关部门将发布管理导则,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等开展“外摆位”试点,在店铺外设置露天座位;指导夜市运营管理主体在登记、设施、区域、标识、时段、卫生等夜市运营相关方面建立管理标准;鼓励经营主体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自律管理,维护和谐环境。
同时,本市将鼓励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等多种业态发展,在夜生活集聚区加快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各类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为夜间经济注入活力。
为给消费者提供安心便利的夜间消费环境,市绿化市容局结合夜市地区营业时间长、人流量大的特点,在周边区域合理延长环卫公厕服务时间,有条件的24小时开放;适当建设独立通用厕间,以应对夜市人流密集特点;同时号召社会公厕延长开放,增加公厕服务点位。规范夜市垃圾分类清运,全面落实专用车辆干、湿垃圾分类收运,专车专用、杜绝混装混运,并加强执法检查。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督促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等规定的法定义务,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便民饮食临时备案公示卡》或《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并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求做好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工作,规范食品加工操作过程,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