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在上海,曾盛极一时的众多工人新村,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光荣。但如今,不可避免的老龄化、基础设施落后,正制约着诸多“新村”老年居民过上与这座城市品质相适应的养老生活。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注入适合老年人生活特点的元素,正愈发受到各方关注。
今年5月,上海印发了《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了到2022年,全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方便可及、家庭照料能力明显提升等工作目标。其中,方案对增强家庭照料能力明确提出要求:由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等部门分工实施,结合城市更新计划、美丽街区建设等,制订居室和小区适老化环境改造建设标准,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资助等方式,引导困难、无子女、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上海将继续做好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并在部分区试点开展普通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从居家,到楼道,再到社区,上海正不断延伸“适老化改造”的概念,也不断拓展着老年人的“舒适生活空间”。
居家改造:
助8旬瘫痪老人轻松洗澡
前阵子,家住杨浦区辽源西路190弄的楼阿姨家,得到一次免费的“梦想改造”机会。短短半个月的工程,楼阿姨家的浴室就完成了“大变样”:老旧不便的浴缸被拆除,浴室内装上了“L型”扶手、活动助浴凳、风暖浴霸,坐便器也装上了扶手和智能马桶盖,嵌在地面上的排水槽配合浴帘,实现了干湿分离……
63岁的楼阿姨女儿已经成家,于是她和丈夫就把年过八旬的婆婆接到家中赡养。老人在7年前因病双目失明,后来又突发脑梗,偏瘫在床,长期需要照顾。由于夫妻俩的退休工资所限,较难负担婆婆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楼阿姨的爱人还需在外工作贴补家用。所以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到楼阿姨一人身上。
对楼阿姨来说,给婆婆洗澡是此前最令她头疼的事。老浴缸足有七、八十厘米高,每次给婆婆洗澡,楼阿姨都要先在浴缸前放一个小木凳,再抱着婆婆踩着凳子,一点点把老人“挪”进浴缸。
今年4月初,街道了解到楼阿姨家的难处后,决定将其作为全区首个居家适老性改造服务对象。根据上海市相关标准,居家适老性改造服务对象主要在以下八类人群中产生:低保、低收入老人,高龄(80周岁及以上)、独居、困难老年人,优抚对象,因病致贫老年人,肢体残疾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的困难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烈属。
“现在我能轻松地用轮椅把老人推进洗浴间,扶手、助浴凳等各种贴心的改造,让老人洗澡也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楼阿姨高兴地说。据悉,目前辽源一村小区还有3户人家正在提交相关资料,审核合格后,改造方将根据每户人家的实际情况,“一户一方案”,开展精准化适老性改造。
楼道改造:
硬件改造带动睦邻楼组建立
“适老性改造已经开展了几年,原来的适老性改造,都仅仅聚焦于居室的内部改造。今年,我们想进一步延伸适老性改造的服务内涵。”杨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悉,今年区民政局正探索适老性改造的服务新模式——开展从家庭到楼道、社区的适老性睦邻社区建设,在社区中嵌入适老性改造元素,打造适老性睦邻社区,这种做法在全市尚属首创。
以辽源一村小区为例,该小区老龄化程度超40%,其中,楼阿姨居住的辽源西路190弄4号楼,是老人较为集中的居民楼,而且他们大部分都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针对这一情况,区民政局决定在前期美丽家园建设基础上,试点推行适老性睦邻社区建设。
如今,推开4号楼的大门,一幅幅敬老主题的墙绘、楼梯旁加装的扶手、台阶上安装了防滑条、每层楼面均绘上了醒目的楼层标识、靠墙加装的隐藏式折叠休息座椅……无不透露出浓厚的适老元素。
家住6楼的顾阿姨对改造前后的变化深有体会,她说:“我今年62岁,每次上到6楼都觉得有些吃力。改造之后,楼梯两侧都有扶手可以借力,累了还可以坐在椅子上歇歇,加上墙面有彩绘,我们能一边走、一边欣赏,感觉上楼也没那么累了。”
楼道旧貌换新颜,居民们尤为珍惜,看到门前地脏了就用拖把拖一拖,经常用抹布擦拭楼道扶手……“每次物业保洁来打扫都夸我们楼最干净!”
居民区党总支虞书记表示,借楼道适老性改造的良机,4号楼孝亲睦邻楼组也同步建立起来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主题睦邻楼组的打造,让4号楼的左邻右舍能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温度的公共空间中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自主自治,大力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
社区改造:
工人新村有了主题花园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接近沪东、沪西工业区周边先后建造了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200个工人新村,解决了近60万工人家庭的住房问题。60多年过去了,很多工人新村随着城市发展得到了更新;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其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不断显现,其中,人口严重老龄化在近年愈发凸显。
人口老龄化比例超出全国平均值,这是工人新村的一个现实情况,而社区基础设施“老龄化”,则是更现实的痛点。
以杨浦区控江新村为例,据统计,这里的活动高峰期为早上6时至8时,下午3时至7时之间。社区内老年人除了接送孩子上学、买菜和购物等活动外,户外活动多在社区3处小花园内。但老人们普遍反映,活动空间单一,空间利用率低;场地内坐凳、廊架等设施老化;活动形式单调,空间滞留性差;植物种类单一,配置不合理,且缺乏养护管理。此外由于缺乏夜间照明,老人们晚上基本各回各家,没有活动。
去年,杨浦区开展了第一批美丽家园建设,改善老旧社区居住环境。控江新村以此为契机,联手社会组织,开展了适老化改造,以期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公共活动和交流空间。
据参与设计的同砚养老产业研发中心介绍,改造项目对该社区内3个小花园一一赋予主题分区。一处将童趣与老年人乐享结合,置入儿童游乐和居民健身休闲的空间,形成以“乐”为主题的小花园。其中设置了沙坑和小型器械,该区域与周边保持较好的可视性,便于老人远距离看护儿童。
另一处小花园以“和”为主题,旨在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增进邻居之间的感情;这里主要提供老年人喝茶、聊天、打牌下棋等活动,是老年人相互交流的重要区域。功能区内适当布置座椅,便于交流;改造现状的花架、凉亭,既能休息交流,又能遮阳避雨。
还有一处小花园以“康”为主题,旨在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户外交流互动的疗养花园。这里配置有具备康疗功能的植物,为老年人提供“视觉+嗅觉+触觉”的多感觉体验,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花园环境。这里还有展示工人新村历史的文化走廊、回忆长凳,满足老年人的怀旧心理,追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光荣。
在细节方面,改造工程也处处用心。例如铺地材质,要求透水性好,表面平整、防滑为主,保证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要利用色彩、图案等细节设计来突出特色。又如健身设施,选取了不同运动量的器材,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并使用明亮的颜色,显得朝气蓬勃,吸引老年人关注。绿化设计方面,不同主题的花园,按照所要营造的氛围,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绿化;考虑到老年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官体验,选择了花朵及叶片形态较大、颜色艳丽、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或会结果的植物。还有照明和智能化设计,考虑到老年人视力较弱,在活动空间采用景观灯和草坪灯相结合的形式,增强照明效果;活动场地还适当布置了监控和紧急呼救系统。
另据杨浦区民政局介绍,“适老性改造+美丽家园建设”只是一种模式,该区还在探索“适老性改造+养老机构+智能化”的模式,“在室内进行适老性改造的同时,我们积极整合各类养老资源,为老人对接福利院、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并通过安装智能化设备,最终形成远程的数字化养老院格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