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申城养老蓝图初具规模——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本文字数:1986

养老问题始终是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 记者 王湧 摄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本市社区养老工作专项监督调研启动会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将为上海的老年人带来怎样的福音?作为国家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长护险在全市推开后的进展如何?信息化技术又会给申城养老提供哪些便捷?日前,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本市社区养老工作专项监督调研启动会上了解到,申城养老未来蓝图已初具规模。

医养结合:

逾四成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

疾病是伴随人体衰老而产生的必然产物,对于医疗资源的渴求,是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的必要选项。

对此,上海在养老布局中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制订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落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备案管理。

本市已经通过连续三年实施“每年新增50家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712家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的已达到299家(占42%),基本实现全市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目标。

同时,本市正在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区建设,在徐汇、普陀、松江区启动国家医养结合区试点。徐汇区探索嵌入式养老格局,实施“邻里汇”项目建设;普陀区启动“1+11”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松江区发挥区级医疗机构综合支撑作用,养老机构与辖区内区级医疗机构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这些做法,有效提高了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提升了为老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长护险:

受理申请50.8万人次

社会老龄化的加深,也带来了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日常护理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据了解,本市已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和相关服务标准、规范(试行)》,确定42项长护险服务项目,其中临床护理项目15项,日常照护项目27项。引导与培育社会办护理站213家,为长护险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2019年7月末,全市长护险试点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累计受理申请共计50.8万人次。需求评估方面,累计完成评估45.5万人次,其中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39.1万人次;护理服务方面,共接收服务对象41.6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30.5万人,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老人为11.1万人。长护险签约服务机构共1109家,其中养老机构708家,社区居家机构401家;队伍建设方面,长护险各签约机构已申报各类护理服务人员约5万人,其中居家的护理服务人员约3.5万人,机构护理服务人员约1.5万人。全市已扶持和培育养老护理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90多家;费用支付方面,今年长护险基金共支付12.7亿元,其中支付社区居家照护费用9.4亿元、养老机构费用3亿元、评估费用0.3亿元。

近期,市医保局正开展长护险专项治理工作,至8月末,将全面排查潜在风险点,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完善长效管理。

智慧养老: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核心内涵

随着养老产业化的推进,养老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建养老机构,落实社区送餐等服务。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成为智慧健康与养老产业的核心内涵,也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养老照护的迫切需求和优质服务资源的稀缺且不均衡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虹口区和奉贤区是智慧养老的试点区。目前虹口区完成框架设计,形成智慧养老“云网端”14222体系架构规划,集成指挥调度中心、数据中心、健康云等12大板块在内的智慧养老云平台将在今年开展建设。同时,虹口区充分利用新型无线城市试点区的有利条件,启动智能物联智慧社区试点,将智慧养老作为重点内容推进。利用无线门磁、红外侦测、体征床垫、烟感探测器、温湿度监测等传感设备,实时了解老人活动状态,相关信息接入街道网格化平台。目前已在凉城、广中、欧阳三个街道开始实施。

奉贤区去年发布《区推进智慧城市十大民生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智慧养老做为十大民生项目之一,为4200名独居高龄、失智老人提供智能居家、定位监测等服务。同时,奉贤区将信息化和区养老特色工作“四堂间”相结合,为“四堂间”提供更专业更科技化的服务。

除了两个试点区,本市正在推进养老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服务。在全市建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持家庭医生签约、预约转诊、处方延伸等服务。新出台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本市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部分区、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未来,本市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技术规范要求和上海产业优势,研究建立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组织相关机构与企业编制系列标准。

同时加强社区培训,消除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数字鸿沟”,让老人不但有所用,更要学会用、长期用。并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区之间智慧养老协作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2019-08-21 2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