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头顶着复旦学子的光环,张燮林携笔从戎,主动申请去最艰苦的部队。尽管体能不拔尖,但张燮林却有着许三多的执着……从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到热血兵营的优秀士兵,张燮林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华丽转身。如今,已经退伍回到课堂继续学业的他,说起两年的军旅生涯,充满感激与自豪。
圆梦:大学入伍圆了军营梦
高考前,张燮林的理想大学就是军校,可是家人却认为他成绩优异,应当考个名牌大学。最终与父亲谈判的结果是,如果他没考上北清复交这四所名校,军校就是他的最终选择。最后,“学霸”考上了复旦大学。
尽管进入了名校,但军营梦却一直萦绕着他。于是,当大一时得知大学生征兵的事宜后,张燮林立即报名。但妈妈舍不得儿子在军营吃苦,不愿在同意书上签字。为此,张燮林磨了妈妈整整两天。看到儿子对军营的执着,妈妈终于还是选择支持儿子。
“既然要做一名军人,就要吃得起苦。”在填写意向时,他和武装部老师主动申请要去最艰苦的部队。
军营:书生百炼成钢
2016年9月21日,张燮林来到了部队的驻地。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口袋谷地,环境非常恶劣。顶着复旦头衔的光环,他觉得自己应该会像《士兵突击》里的成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好兵,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那时我应该是一个近乎于初期的许三多,甚至于还不如他。”张燮林说。刚到部队的第二天,张燮林就进行体能测试。按照单杠引体向上的部队标准,张燮林的成绩是一个半。“这是一个中下的成绩。”对于学业一贯名列前茅的张燮林来说,是个重重的打击。但倔强的张燮林决不认输。于是每天熄灯后,他就一个人拿张报纸垫在地上,做俯卧撑,什么时候报纸湿透了,锻炼才算结束。
张燮林说,他很感激班长。这个从军11年的老兵曾经问他:“你说来这里是为了改变,可如果总想着用自己的长处去掩盖不足,那么你对得起自己来这里的初心吗?”这句话成了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自我加压成常态,训练中他不再畏难怕苦,无论是海关执勤的任务,还是平时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文体活动,他都竭力做到最好。
回归:退伍不褪色
张燮林的身上还留有一些训练时留下的疤痕。“它们仿佛成为我身上的一个烙印,总是提醒着我,曾是一个兵!”张燮林说,尽管两年后他没有成为兵王,但收获了成长和蜕变。
再次回到校园,规律的作息替代了挥洒的青春,让他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因为我经历了不曾经历过的磨难,体会了不曾体会过的情感,所以才能深知安定的可贵。” 张燮林说,两年的军营生活不但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还给了他严谨的学习习惯,更给了他坚守内心的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