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情感档案

转机总是藏在困境后

本文字数:3703

贰柒 制图

  □口述:康志  记录:航羽

康志当初大学毕业后来上海奋斗真不容易,带着家里人当时勉强凑齐的800块生活费来“搏生活”,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初来时他寄居于同学家,忍受人家的冷眼,最后还是被扫地出门,以至于拿着行李晚上在上海街头徜徉流浪了好久。

但他没有轻易放弃,第二天打了一个电话终于柳暗花明,经过20多年的奋斗,最后成了人生赢家。

二十年前只身闯荡大上海

我今年46岁,人到中年,现在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15年前成了家,女儿丹丹已经念初二了,事业和生活也算是双丰收。然而回顾23年前从学校毕业刚来上海找工作时的心酸坎坷,觉得那时候的经历反而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财富,弹指一挥间,现在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家在苏北的农村,从小学习就比较好,高考时考上了本省的一所大学念行政管理专业,但毕业找工作却犯了难。那个时候是毕业包分配,因为老家的县城里就业渠道有限,在学校里根本没什么门路,所以分配的单位是离家很远的一家20人不到的集体小水泥厂当实习生,而我经过痛苦思索后还是决定要到外面更大的舞台去闯世界。这时又犯了难:是到省会南京去呢还是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去?这时一名舍友给我指了一条路:跟我到上海去闯吧!他是上海本地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一家国营单位。

我一想也不错,反正南京、上海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城市,这时有一个同学是当地人那区别可大了,最起码自己走投无路时可以暂时帮衬一下吧!再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和机遇无疑远远不是后者所能比的。

主意打定,我便怀揣着父母平时省吃俭用的800块生活费,无知无畏地从家乡告别了父母和两个弟弟,拖着行李直接来到了上海。当天下午1点多当举目无亲的我来到了人流如织的上海新客站时,暗暗发誓:风萧萧兮易水寒,不闯出人样兮终不还!不过现实需要一步步去艰难的跋涉。首先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肚子虽然咕咕叫,但望着一个个装潢考究的站前小饭店,我实在没有勇气进去大快朵颐,毕竟家里的状况实在是不乐观呀,还指望着代表自己全部家当的800元钱今后能解决燃眉之急呢,我走到一家小卖店买了两只面包,边坐车边嚼,赶往那位同寝室的上海同学家。

参加招聘会时遇到“老朋友”

上海同学姓薛,家在奉贤区,在当时可算是上海郊区的郊区。我又是坐公交转了好几辆车,又是摆渡的,等我辗转赶到他家时,天色已经渐渐有些暗了。小薛的家很小,是一套老式的二室半的房子,估计有个50、60平米。他对我的到来倒是很热情,但看到他家的居住条件和他父母对我的到来很冷淡使我觉得很压抑。

从和小薛的交谈中我也知道了他家的具体情况:他爸爸是西渡本地人,在一家公司当保安,妈妈是外地媳妇,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他还有一个妹妹正在念高二。因为兄妹俩已经大了,所以在一个房间里两张床中间拉个帘子睡觉。小薛也难为情地暗示我平时晚上睡觉时只能在小厅里支个简易钢丝床睡。问我是否有意见?我当时对他雪中送炭地收留已经是感激不尽了,哪有什么意见?!

第二天一早我俩就到了附近的一家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逛了一上午后,基本没什么收获。由于我是应届毕业生,没有从业经历,西渡附近一些招聘单位的招聘人员一看我的履历都拒绝了我。

但当天的人才市场每个应聘者进去找工作时,可以花1元钱买一份上海本地印刷的专业找工作的杂志,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咬牙买了一份,我看着它,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不就是《人才市场报》嘛!自己上大学时虽然学的不是中文专业,但对写作从小就挺有兴趣的,一次我在学校的阅览室里看到了一家杂志社招编辑,我当时记下了投稿地址,后来写了一篇心情的随笔邮了过去。过两天就忘了,哪知一周后就接到了编辑张老师的电话,他热情洋溢地告知我那篇文章被采用了,鼓励我今后要多多投稿,张老师的热情和认真仔细的态度当时令我深深感动。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勤耕不辍,渐渐成了他的固定撰稿人了。

被同学家人“请”了出来

没想到来上海的第二天又见到了“老朋友”,我非常激动,回去后仔细筛选了各个招聘单位的岗位,遇到我心仪的马上就把应聘信寄了过去,然后又给张老师打了电话,毕竟我和他神交已久,还没有见面,现在我来上海了,应该当面谢谢他对我的无私帮助。谁知真不巧,打了杂志社总机却被告之张老师不在上海,去外地出差了。

在这一周里,我一大早就赶到了上海市区,去参加各种招聘会,在傍晚才回到小薛家。三四天后,前两天邮寄的应聘信渐渐也有了反馈,陆续接到了应聘单位要我去面试的机会。尽管我面试一轮后就石沉大海,再也没消息,可我还是不放过每次面试的机会,尽管面对的是单位人事经理的婉拒,尽管知道无论是毕业的大学知名度和自己零工作的经历都很难找到满意的职位,但越在困境中越要给自己加油!谁知那天下午回到小薛家里,又一场变故席卷而来。

除小薛全家人都在之外,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经过小薛介绍才知道是他爸爸的单位同事。这时小薛面有难色地说咱俩出去转转吧,一看就是有话要讲的样子。

出去后他才道出了原委:这个男人这两天和妻子吵架,不想回家住,他爸爸主动提出让他到自己家里住。他爸妈不同意我在他家借住这么长时间,正好有了这一借口好把我给“请”出去。白天小薛就和他爸妈为此吵架了,他觉得自己爸妈做的事太不地道。我劝说道这事怨不得他爸妈,这是人之常情。

从角落里我拿起了自己的两个破旧的旅行包,毅然走向了已华灯初放的世界。

当天晚上夜风习习,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在大上海的马路上彷徨,望着道路两旁的璀璨灯光,内心中不断地唱着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上海那么大,但它又是这么的小,连容我一席之地的角落也找不到?

那晚共在外面“流浪”了三个多小时,又累又饿,尽管心疼,但再三比较价格后不得不走进一家简陋的小招待所,住宿一晚24元,四人一间,卫生间一层有一个,我小心地把钱包里仅有的600多块钱死死地压在枕头下,几乎一晚上都没睡。

如愿以偿地成了杂志社记者

第二天上午,我不死心,到招待所前台又打了张老师的电话,没想到他已经回来了,得知是我后,很是高兴,让我下午去杂志社一趟。我下午跟他见面后,他说正想吸收一些新鲜血液,对外招聘一些有干劲的年轻记者,我一听简直太好了,当即表示愿意干,他当即找来了报社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他们两人现场对我进行了面试,他俩对我的口才、文笔都比较满意后,最后由主编拍板录用了我,第二天我可以以实习记者的身份上班,讲好前三月是试用期,不过薪水少得可怜,只有400元,可我不在乎。

我能在这家报社工作确实很不容易,干的又是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我全身心地投入,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很是满意。

业余时间我为了补贴收入,在发行部干了个兼职:每周六早晨给15家报亭送1000多份杂志,因为我们杂志每周五下午出版发行,所以要在第二天7点之前全部送完。这样我每次有120元收入,一个月就有480元。为此我特意在自行车二手市场淘了辆旧的加重自行车,每周六我凌晨4点不到就要收拾杂志,天还没亮时挨个报亭去送。

一次送杂志前正赶上暴雨滂沱,还伴着电闪雷鸣,路上连行人都没有,我穿着雨衣也被灌得湿透,所幸杂志裹着里三层外三层的没有渗透,因为它们可是宝贝,如果湿了一点客户都会拒绝收下。哪知刚送了5家自行车车胎被扎,车轮一点气都没了,我牙一咬,时间不等人,拼了,继续送!结果比平时难蹬十倍不说,上一段上坡时自己不慎摔了下来,胳膊和小腿上鲜血淋漓的,不过当时顾不上这些了,首先就是看这些杂志湿没湿?会不会返工重送?

的确,这点困难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那一刻确实给我印象深刻。以后再遇上比这更艰难的困境时,它给了我勇气和信念!

随后由于我在杂志社干的很出色,自己不但在三个月后正式进了编制,成了一名正式记者。后来的岁月稳扎稳打,先后担任了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直到如今当主编。

手记>>>

我们都是追梦人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有句名言: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天大的困难都不要害怕,因为凡事都有能够解决的办法。是的,人活一世,别在需要奋斗拼搏的韶华年纪不作为,到老年一切尘埃落定时就只有深深的后悔。

今年暑期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就是个奇迹,它的票房收入还在不断刷新纪录,目前为止已经破了42.4亿,已经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三。正如它的宣传语写的那样:没有生来的英雄,只有成就英雄梦想的你,奇迹,属于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

是的,天道酬勤,奇迹就隐藏在你不懈奋斗的路途中。就像本文的主人公康志,他是一名出身苏北农家的大学毕业生,本可以在家乡小城里安安稳稳地发展,但他带着踌躇满志的梦想和不创出人样终不还的勇气来到了上海,从寄人篱下到求职处处碰壁,可他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凭着自己拼搏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品质终于在大上海闯出了一片天!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就是要用来奋斗的,坚持不懈就会散发无穷的魅力和奇迹。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有着很多新机遇和更多的发展舞台,如何把握这些大好机会就在于自身奋斗,坚定不移努力奋斗实现梦想,走向成功,青春因奋斗而充满无限的精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情感档案 B04 转机总是藏在困境后 2019-08-28 2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