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季张颖
“为啥湿垃圾比以往更臭了?”“垃圾车开过,污水滴漏气味弥漫。”“湿垃圾箱也散发着明显的异味”……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实施至今已有2个月,由于时值盛夏,湿垃圾变质速度加快,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也是引起市民和主管部门注意的问题之一。
市民层面,以杨浦区为例,近日定海路街道、大桥街道相关居委会、大学生志愿者展开调研,统计463份有效问卷后发现,在高温天气下,“按照条例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规则,易造成湿垃圾在居民家中停留时间过长,从而诱发其在前置环节就发生变质,不利于室内卫生与空气清洁”;“破袋投放后,湿垃圾失去垃圾袋的包装,在运送和投放阶段直接散发较大异味,蚊虫飞舞,让垃圾分类志愿者和监管人员苦不堪言”。
政府层面,经大调研,市绿化市容局也发现了湿垃圾异味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
每一项新法的实施推广,都是一个不断渐进完善的过程。生活垃圾分类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在上海有限的辖区面积内,更高效、更环保地处置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不是为了“让湿垃圾变得更臭”。
如同一个新上线的程序,在实际操作中会暴露些许“bug(漏洞)”,几乎是每一个产品的必经之路。而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条例而言,同样如此。无论是“撤桶”规则给上班族、老人带来的不习惯,还是盛夏时节湿垃圾“更臭”的现象,也都是条例在推广初期发现的“bug”。相信主管部门也一定如同“开发团队”一样,期待着市民们的反馈报告,从而积极投身一个又一个的“bug修复”工作中,并发放一个又一个的“修正补丁”,从而让条例与市民生活的“兼容性”变得越来越好,让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越来越高。
我们看到,杨浦区调研总结碰头会上志愿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让湿垃圾“不再那么臭”的解决方案:“增加投放垃圾的时间和时间段,避免垃圾积聚对居民造成困扰”;“社区垃圾投放点的垃圾箱应增加破袋装置,简化投放湿垃圾过程”;“为垃圾房加装冲洗设备、照明装置、监控设施”;“有水的湿垃圾,在放入垃圾袋前要进行去水处理”……据悉,他们中的部分理工科达人,还撸起袖子参与到了民间破袋装置、无臭湿垃圾桶的设计中去。
在市绿化市容局,邓建平局长面对问题,回应称要落实“一小区一方案”,更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可以在确保分类投放质量、不影响居住区环境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增加投放的便利性、延长投放时间。比如,有条件的居住区可以设置‘误时投放点’、增设洗手池、安装照明设施,方便居民投放。”
目前,市绿化市容局已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各区环卫作业企业提高收运频率,对湿垃圾清运从原每日一次的作业频率变更为每日两次,并对湿垃圾车实施针对性改装,以解决污水滴漏问题;另一方面,该局会同市房管局联合发文,要求居住区物业做好巡回检查、垃圾桶清洗和社区环境保洁等工作,让广大居民充分感受到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善。
虹口、徐汇等区推行“破袋神器”,解决了市民湿垃圾破袋“脏手”的烦恼。近期,市绿化市容局已经开始推广“破袋神器”。
如果说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正处于“公开测试”阶段,那么我们每个市民,都可以是这项“产品”的“测试员”或“产品经理”。只要我们及时将有价值的“修改需求”反馈给主管部门,就能更快得到优化条例实施的“补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