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再过几天,就将迎来白露节气。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这是当代诗人左河水描写白露节气的一首七言绝句。紧紧抓住白露节气的气候状况,形象地表达了白露节气的时节特性与典型表象。白露之际,大雁南飞,凝气为露,大地一片金黄,进入了仲秋季节。
白露雁南飞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俗话说:“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白露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特别是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
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携白云而飞,树木花草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景色。大雁苍鸣,归雁声声。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代诗人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雁声由远而近,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创作了一首五绝《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唐代诗人李白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写下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晚唐诗人杜牧也有诗曰:“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语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有“霜高木叶空,月落天宇黑。哀哀断行雁,来自关塞北”的诗句。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看着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去,让人心底顿生深秋凉气,不免又增加几声悲伤的叹息。元代作曲家吴西逸在秋夜酒醉后,看到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小令《清江引·秋居》:“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全曲文字简洁,组成一幅静谧清凉的秋夜画面,素雅之色衬淡泊之情,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怀抱的追求,保持高雅的情操向往。
白露为霜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诠释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谚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普照,气温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之美名。
《诗经·秦风·蒹葭》有一首著名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这首诗把白露时节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创造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触情见景的意境。三国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白露时节秋色图。魏晋时期的诗人左思《杂诗》中也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的诗句。
唐代诗人徐敞在《白露为霜》一诗中云:“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颜粲也有“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的诗句。诗人在白露节的当天看到水边的芦苇白了,篱笆下的菊花也盛开了。想起了“蒹葭”这首诗,不由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白居易在《南湖晚秋》这首诗里描绘出了一幅凄凉的晚秋图:白露到来,秋风萧瑟,荷花凋残,枫叶染红,芦草枯黄,到处一片萧瑟景象,诗人触景伤情,怀念身居异地的亲人:“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唐朝诗人卢殷也在《悲秋》一诗中云:“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白露满地红黄白
农谚说:“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白露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收阶段。农民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迎来了瓜果飘香、稻谷成熟的收获季节。在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所以农谚说:“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在广袤的西北、华北大平原,玉米、白薯等秋季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农谚说:“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山区里也是喜气洋洋,果园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各种果实已经成熟,面临采摘。农谚说:“白露节,枣红截”“白露枣儿两头红”“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白露到,摘花椒”。此时,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这个时节真实的写照。
白露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抢墒地薄白露播,比着秋分收得多。”“白露麦,顶茬粪”。这是说在贫瘠、墒情差的地块要抢在白露播种小麦,这时候播种相当于施了一遍农家肥。“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坝里霜降点”“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这些谚语说明了不同的地块,播种的时期也不同,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违背这个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如“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一些农谚还道出了白露期间加强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如“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和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冬小麦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农谚“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则强调了白露期间天气晴朗,对晚秋作物的成熟有好处。而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白露时节却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四川、贵州两省的一些地方更有“天无三日晴”之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秋雨”。连续的阴雨天气,不利于玉米、红薯、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甚至造成大田里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并且不利于冬小麦的播种,不仅影响当年作物的收成,还将影响来年作物的产量。由于缺少光照,气温下降,影响晚稻抽穗扬花期的生长发育,空秕率增加;致使棉花烂桃,裂铃吐絮不畅。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雨水可以较深地渗透到土壤中,可保证冬小麦播种、出苗,同时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减轻次年春旱对各种农作物的威胁,故有农谚“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的说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