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浦东,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成为陆家嘴新地标,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吞吐“肺活量”每一天都在扩大,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总部经济”每一天都在增强,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起的“智慧”每一天都在提升……
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期待。驻守于此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二支队十八中队,30年始终与浦东同频共振,用忠诚守护驻地安宁。高楼之巅见证时代变迁,明珠塔下守望万家灯火。霓虹之中,一茬茬官兵挺立时代潮头,聆听着浦东跨越的律动,护卫着浦东发展的安宁,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力量。
三尺哨位,见证浦东速度
这是一张深藏记忆的泛黄照片,画面定格的是繁华背后的故事。
画面中,一名老兵身着深绿色军装,正抡起大锤打桩,在他身后是尚未竣工的东方明珠。指导员李成龙说,那时的浦东不过是一堆黄浦江冲刷出来的“烂泥渡”,地质松软,为了建设东方明珠,必须打更深的地基。官兵们用最原始的肩扛车推搬运土方,一锤接一锤夯实了东方明珠的基石。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那个年代,这句话成了浦西与浦东巨大落差的真实写照。当许多人不愿越江到浦东时,中队一纸命令,从浦西明亮的楼房搬进了浦东破旧的砖瓦房,照明靠蜡烛,自来水换成“自打水”,煤气退化成了木柴,水泥地变成了“水泥地”,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烂泥路没法骑三轮买菜,就得好几天没菜吃。“那时候知道自己要来大上海当兵了,家人都非常高兴,可自己万万没想到,这里还不如老家的县城。”退伍老兵郑冰东回忆道。
刚进驻时,中队哨位十分简陋,特别是夏天上勤,周边一米多高的杂草,蚊蝇特别多,一班哨下来,满脸是包,即便是涂上一瓶花露水也少不了被盯上几口。郑冰东说:“哨兵最苦的是背靠繁华守着寂寞,内心的失落最不好受。”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此后,这个不起眼的“烂泥渡”机器轰鸣,一栋栋摩天高楼拔地而起,浦东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阴流转,30年转瞬即逝,浦东早已不是当年的“烂泥渡”。如今,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自贸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等七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已具规模。国产大飞机、海洋工程、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锻件和铸件、石油平台、发电机组等重装备产业开始从这里腾飞。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让浦东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官兵们由背对繁华转变为守护繁华。战士刘小虎来自陕西靖边,家乡县城最好的房子仅3000多元一平米,而他每天巡逻经过的某别墅区,房价高达近30万元一平米,一平米就能盖过家乡的一套小三室。惊叹之余,小刘也难免心生不平衡之感。
指导员李成龙抓住教育时机,乘势而上,对官兵说:“这片热土是我们建设起来的,也应由我们来守卫,繁华的背后是历茬官兵的血汗。这房价的攀升也正是代表我们奉献的价值在不断攀升。”
一组组数据让官兵们的疑虑消除,在感慨陆家嘴“寸土寸金”的同时,手中的钢枪握得更紧、腰板挺得更直了。
明珠塔下,不忘初心使命
夜幕低垂,一辆武警巡逻车在陆家嘴各大街区穿行,车上几双警惕的目光扫视周围,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可疑情况。十八中队陆家嘴巡逻哨兵,每天以东方明珠为起点,沿着世纪大道巡逻,沿线徐徐展开的是白墙青瓦的中国微型园林,背景则是熠熠生辉的现代化摩天大楼……中队长周翔说:“无论形势任务怎样变化,时时刻刻护卫浦东发展的使命不能变,当年进驻浦东的誓言如今依然是每班哨兵上哨前重温的口号。”
每天在高密度人流聚集区巡逻,巡逻哨兵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背后涌动着难以预测的危情险局。
2013年7月8日晚,巡逻组长林辉突然听到电台里突然传来急促的呼叫:“环岛处一辆双层观光巴士起火自燃,请火速前往处置。”巡逻官兵迅速驱车赶赴陆家嘴环岛,现场令林辉震惊,火舌舔舐包裹了巴士的后半截,浓重的黑烟如狼烟般滚滚升腾,司机不知所措,慌神之间将车停在路中央,下班的车辆和人群无法通行,只能在路边围观。
林辉确认车上人员均已安全下车后,立即展开救援,他一边组织哨兵疏散围观人群,一边拿着车用灭火器扑上前控制火势。在随后赶到的消防队员扑救下,火势顺利扑灭,交通也得到恢复,而林辉的脸已经被熏得黑如锅底。
林辉在陆家嘴巡逻了近10年,这次事件是他处置的最大的一次突发情况,因为这次的及时处置,他被支队记三等功一次。“这样的荣誉还是少点好。”林辉打趣道。陆家嘴牵动着祖国的经济动脉,“一个喷嚏就能让祖国感冒”。
一天,上海期货交易所一名“金领”突发脑梗,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正值下班高峰,道路拥堵,救护车一时无法赶至。病人的同事看到附近的武警巡逻车,赶紧上前求助。中队战士王洪明当机立断,打开警灯拉响警笛,选择最短路线快速通过4个路口,原本近半小时的车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就赶到医院,病人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幸亏有武警在附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病人对武警官兵感激涕零,他虽不知道中队在哪,却知道武警巡逻区域在哪,一出院就带了一面锦旗找到武警官兵。
轨交世纪大道站是国内最大的“四线三层”换乘站,几乎每日客流都在70万以上,稍有不慎极易发生踩踏事故,引发巨大伤亡。
7时30分,世纪大道站进入客流高峰时段。“二组呼叫,A区二号线内侧入口人流量过大,请求支援!”哨兵陆云涛带领一队执勤官兵,和轨交公安的干警协同按预案展开行动,使用移动护栏分割人流,并建立单向通道,指引人流有序通行,将近2小时后,客流的“洪峰”顺利通过轨交世纪大道站。
“低头一族常注意,如若跌倒快扶起;排开后续防踩踏,顺势引导疏人流”。根据执勤中出现的如孩子走丢、老人失足、病人昏倒、拥挤踩踏等6类27种情况,中队官兵总结出“执勤108句”的口诀和“多点控流、警戒制流、封控阻流、穿插截流、分段引流、疏散分流、引导环流、防止对流”等战法,有效提高了应对大客流的处置能力。
敢立潮头,与创新同频共振
“浦东国际机场每隔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张江高科技园区超级计算机中心,电脑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30万亿次。”
这是中队指导员李成龙的一堂形势任务教育课,这样的课每月都有一次,在李成龙的教案里,每堂课的数据都在不停变化。
“驻守浦东,就要了解浦东、融入浦东。只有不断更新思维理念,才能跟上浦东发展的步伐。”李成龙说道。
李成龙一度感慨组织生活难落实。为了端好巡逻勤务的“饭碗”,中队把党员充实到一线,这就造成了党员党日活动时间不在位、巡逻点分散不集中的问题。参观学习了陆家嘴金领驿站“楼宇党建”成果后,李成龙受到启发,借鉴他们的经验思路,在巡逻车上创新性地开展“车载党建”,让每一辆巡逻车成为“红色信号”全覆盖的理论宣讲车,把每个车厢变成校正官兵思想航向的流动主阵地,以组织功能的强化牵引执勤任务的圆满完成。
今年,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项主题教育,李成龙把课堂搬到了上海中心大厦22楼的党建服务中心。
陆家嘴飞速发展,执勤官兵面对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中队长周翔每个月都要到目标点走访调研一遍,及时掌握一手资讯,结合实际完善更新执勤方案。
今年6月,经过周翔的认真调研论证,一份执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出炉。确保执勤区域绝对安全的压力不断倒逼官兵们强化执勤能力,革新执勤技术。
“陆家嘴环岛观景平台有一男子意图自杀,立即前往救援。”陆家嘴所有重要区域画面实时投送到中队勤务值班室大屏上,周翔发现情况后立即下达处置命令。“一分钟到场”处置组和附近的车巡组迅速赶至事发地,通过天翼对讲机和4G动态勤务管控系统将处置过程传送回中队。
浦东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身处科创中心,中队巡逻勤务在各种“高科技”的支撑下,逐步构建融侦察、指挥、处置联动的信息化组勤模式,实现了对勤务的动态管控。“我们将WIFI嗅探、客流眼等新技术应用到执勤中。”周翔介绍道。一次中队监控哨兵张晨曦通过“客流眼”的人脸识别功能发现了一名网上通缉犯,他迅速告知巡逻哨兵。该犯刚进地铁站就被执勤官兵抓捕并移交公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