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俗话说“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叶黄飘落,萧瑟凋零。可是自然界的有些植物,却因经霜而更加鲜美。
霜染芙蓉独自芳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和陈述古拒霜花》一诗中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芙蓉是一种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她不像桃花那样芬芳妖艳,在万紫千红的春色中争有一席之地;也不像荷花那样风姿绰约,在百花盛开的盛夏中亭亭玉立;亦不像梅花那样红艳俏丽,在万木干枯的严冬里独领风骚。而是在遍地金黄、霜侵露凌的季节盛开,占尽深秋风情,有“拒霜花”之美誉。宋代诗人陆游在《拒霜》诗中写道:“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菩萨蛮·木芙蓉》一词中说:“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诗人抓住木芙蓉的美艳和开在秋天的两个特色,吟咏木芙蓉丽质天成,形容其如冰一样明净无瑕,似玉一般润泽生辉,赞其孤芳高雅。
芙蓉最早为莲的别名。《离骚》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物志》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芙蓉临水,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芙蓉花因光照强度不同,故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花在早晨开放时为白色或浅红色,中午至下午开放时为深红色。所以又称为“三醉芙蓉”“弄色芙蓉”。因此古人以芙蓉代指美女,白居易有“晚函秋雾谁相似,如玉佳人带酒容”的诗句;元稹在《刘阮妻》中写道:“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
有些芙蓉花的花瓣一半为银白色,一半为粉红色或紫色,人们把这种芙蓉花叫做“鸳鸯芙蓉”。故芙蓉花又有爱情之喻。唐代才女薛涛退隐于成都西郊浣花溪,与出使剑南东川的元稹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可不久元稹调离四川,两情远隔,只有鸿书传情。薛涛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桃红色而又精致的“薛涛笺”,写下“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诗句寄托相思之情。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妃子名“花蕊夫人”,她不但妩媚娇艳,还特喜爱芙蓉花。孟昶为讨其欢心,下诏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到深秋时节芙蓉盛开,远远望去如锦似绣,满城生辉,因此成都有“芙蓉城”之美名。孟昶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偎,爱意绵绵,观赏红艳数十里,灿若朝霞的芙蓉花。后来,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赵匡胤早闻花蕊夫人能作诗,便令其作诗,花蕊夫人低声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与孟昶非常恩爱,将孟昶的画像偷偷藏在身边,以解思念之情。赵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花蕊夫人坚决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将她杀死。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称为“爱情花”。王安石有《木芙蓉》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俗话说:“霜降始霜。”在黄河流域,到了霜降节气后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旭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为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得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的诗句。
霜降降临,黄栌、枫树、柿树等树叶“万山红遍”,因此,霜降期间正是红叶观赏的最佳时期。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红叶和霜联系起来,唐朝诗人李益在《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中说:“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清朝诗人颜光敏在《登太华山·白云峰》中也说:“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宋代诗人杨万里《红叶》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他认为枫树一夜之间叶子变红了,是偷喝天酒而醉红的,这只不过是诗人丰富的遐想而已。
从科学道理上讲,树叶的变红与白霜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树叶随着气温的下降和夜长昼短,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当气温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下降很多时,尽管树叶还没有凋落,但是树的根部进入叶子中的水分大量减少,因而使叶绿素生成少而破坏多。当叶绿素被分解后,树叶里的其他色素就会显露出来,如花青素的红色、胡萝卜素的黄色就会大量显现。特别是昼夜温差增大时,有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树叶颜色很快就会由绿变红。枫叶中贮存的糖分还会分解转变成花青素,使叶片的颜色更加艳红。所以杜牧有广为传颂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霜打白菜格外甜
民间有句歇后语:霜打的茄子——蔫啦。茄子经过霜打之后,外皮发皱、发软,既不好看又不好吃。可是,有的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必须经过霜打味道才甜美。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里含有淀粉,经霜以后,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就会水解而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经过麦芽糖酶的作用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甜的,并且容易溶于水,所以,白菜、萝卜就变甜了。再则,白菜在霜前,菜帮生硬,味道青涩。霜降之后,将白菜收获,垛在自家院子里,白天太阳出来之后,排成队摆在太阳底下曝晒,晚上太阳落山前,收起来垛好。这样连续几天,白菜逐渐变的成熟起来,青涩之味没有了,味道醇厚丰满,香甜可口。萝卜收了之后,收藏在地窖里,预防严寒侵袭,味道会变得又脆又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写白菜的诗通俗易懂:“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霜降柿子味甘美
俗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所以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据说,霜降吃柿子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家境贫困,自小就逃荒要饭。有一年霜降时节,朱元璋两天没要到吃的东西,饥肠辘辘,直饿得两腿发软,眼冒金星。当他摇摇晃晃来到一个村头时,看到一棵柿子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摇摇欲坠。朱元璋喜出望外,顿时感觉浑身有力,爬到树上,将满树的柿子吃了个精光,感到味道异常鲜美。并且一个冬天嘴唇未裂,鼻涕没流。后来,朱元璋夺得天下,当上了皇帝,在一年霜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又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茂盛依然,挂满熟透了的柿子。此情此景,朱元璋感慨万千,对手下的文武大臣说:“若没有此树,朕早已饿死了,它是寡人的救星啊!”说罢,脱下身上的红色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从此,民间有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柿饼中含有甘露糖醇、蔗糖、葡萄糖和木密醇,有降压止血、清热润肠之作用。古人说:“柿树接枣根凡三次,则结实无核,朵颐大快。以柿之大者,去皮压扁,昼夜暴露,干则纳诸瓮中,待生白霜取出,味极甜美,曰柿饼,食之可以愈痔,与无花果同。”柿霜(柿饼上的白霜叫柿霜)能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咯血等症,与薄荷、冰片一起磨细涂擦,可治口疮、口角。鲁迅在《马上日记》说:“景宋(许广平笔名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可惜到她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柿叶加工制成柿叶茶,常饮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净化血液使机体组织细胞复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难得的保健饮料。柿树皮烧成炭,磨成粉,用植物油调和一下,可治疗烫伤。
但是吃柿子不能空腹,不能大量食用,不能连皮一起吃,不能与螃蟹、红薯、海鲜一起吃。所以宋代诗人张蕴在《朱柿》一诗中有“蟹螯徵有忌,牲血讶难抟”之诗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