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以“汇聚你我之力,共建生态未来”为主题于10月19日在沪启动,将持续到25日结束。日前,自然保护周的品牌活动“名人讲坛”圆桌会议在崇明岛举行,来自全球的生态环境专家共话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并为崇明岛花博会的顺利举办建言献策。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崇明区就已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为崇明的生态环境升级提供了有力助推。而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崇明东滩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野生动物重新回到崇明岛“安家”。崇明东滩的生态修复经验,不仅为上海筑牢了生态安全防线,也为中国滨海湿地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有益经验。
崇明花博会预计将有300万人观展 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高要求
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圆桌会议日前在崇明岛举行,崇明区领导及相关委办局与20余位中外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在“城市中再造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命题下,围绕“如何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循环资源利用、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花博会带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等有关市、区两级未来绿色发展的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努力把崇明建成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为进一步将崇明打造成立足上海、走向世界的生态岛收集宝贵建议,也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和“生态之城”添砖加瓦。
圆桌会议上,崇明花博会筹备组运行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崇明花博会准备的最新情况。据介绍,崇明花博会将在东平森林公园周边举办,包括拓展区在内大约有10平方公里的面积。虽然举办的时间是2020年5月21日到7月2日共42天,但之前还有58天的上海花展以及压力测试期,因此总共是100天时间。在2020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时,将举办“花开中国梦”展览。
目前,崇明区一年的游客总量约为600万人次,但根据测算,崇明花博会期间,将吸引300万人次前来参观,在花博会主展区,预计平均每天将有7万多人次参观,最多可达11万人次。虽然这对当地的花卉产业等产生了带动效应,势必会壮大相关产业,但也对崇明生态发展提出了考验,因为短短三个月时间,要有300万人集中来到崇明,对旅游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要求。对此,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除了要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外,在接待方面,我们还将通过1万户花博人家的建设,增加接待能力。”
而除了旅游设施的补充建设外,花博会对崇明的交通设施、水系环境、供水供电供气等都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这也为崇明区的硬件设施改善提供良好机遇。此外,花博会的建设还将对崇明的整体生态环境带来重大提升。而生态环境的提升,又反过来助推了居民生态环保素质的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花博会,崇明区政府将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这样将极大提升居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性,进而提升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崇明区还将选出200多名干部参与到花博会的举办中来,这对干部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通过举办花博会也将进一步提升崇明区干部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激情。
垃圾分类助力崇明生态环境发展 18个乡镇湿垃圾转化为农业肥料
提到崇明岛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得不讲到当前上海正在实施的垃圾分类工作。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关键是如何持续做好。
圆桌会议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教授王天厚说:“我所在的小区,大约有1万居民,据我统计,95%以上的生活垃圾已经按照标准进行了分类投放。”据他介绍,早在2017年,崇明就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3个月来,崇明的分类情况居全市前列,其中做的最好的乡镇是陈家镇和横沙乡。那么崇明区是如何组织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而湿垃圾又是如何处置的?
对此,崇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回答称,目前崇明垃圾分类工作中,最大的一块就是干湿垃圾分类,对于干垃圾处置相对简单,区里会统一收集,并运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而相对复杂的还是对湿垃圾的处置,“崇明区18个乡镇,目前全部实行对湿垃圾的‘镇收镇运镇处置’。”该负责人说,具体来看,乡镇层面会组织湿垃圾收集员,即生态养护岗位人员,他们每天对湿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并运输到镇里的21个湿垃圾末端处置站点,进行统一深化处理。最后这些湿垃圾会经过进一步腐熟和去除重金属成分后成为肥料,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相关技术还在不断完善更新中。
据悉,目前,崇明区不少乡镇也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垃圾处置方式,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交流学习和推广。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不少国际专家结合各自国家的情况,都进行了经验分享。贝宁国家科学、艺术和文学学院院长马胡顿·胡孔努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做好垃圾分类都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仅仅做好垃圾回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回收之后,如何把垃圾进行转变,进行再循环、再利用,使之成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在垃圾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把生化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进来,让垃圾分类产业真正成为一个跨领域的大产业,而且这样做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
来自美国的生物学家苏西·卡西尔克表示,美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其中与加强垃圾分类教育有离不开的关系,“昨天在上海科技馆里,我看到中国的小朋友上台做垃圾分类的示范,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孩子通过学校的教育,把掌握的信息带给父母,可以推动整个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
外来物种灭除,崇明东滩生态获野生动物“认可”
作为上海的生态岛,崇明岛的生态环境建设牵动着民众的心。尤其是东滩湿地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崇明花博会举办在即,那么外来物种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加快滩涂淤涨成陆,保护沿江一线海塘的安全,我国引入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但该物种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到2011年,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分布面积已达到21平方公里,并仍快速扩张。互花米草侵占了保护区土著物种生长空间,改变了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滩涂湿地结构,对滩涂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构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了鸟类生物多样性的明显下降。
日前,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经过近些年的生态修复治理,崇明东滩的互花米草快速扩散及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据介绍,2006年起,本市先后组织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对互花米草治理开展研究,就崇明东滩河口潮滩特点提出“围、割、淹、晒、种、调”六字方针;同时,争取了中央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中试示范项目一、二、三期建设。
在此基础上,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于2013年9月正式开工,项目实施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互花米草生态控制、鸟类栖息地优化和科研监测基础设施等三大部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富有挑战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工程。到2018年底,该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据统计,六年来,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共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灭除率达95%以上;形成了近4万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修复区;项目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2018年,修复区内主要土著植物(芦苇、海三棱藨草)的生长面积达到14000亩,鱼类种类恢复至21种,大型底栖动物恢复至25种,白头鹤、小天鹅、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数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就在今年8月31日,全世界仅剩400余只的濒危鸟类勺嘴鹬首次出现在修复区,证明修复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野生动物的认可。鸟类栖息地的恢复,为崇明生态岛1%水鸟物种指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上海筑牢了生态安全防线,也为中国滨海湿地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有益经验。现在的崇明东滩保护区,每到秋冬时间,芦花纷飞,万鸟云集,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崇明东滩保护区已成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绿色生态支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