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为你岁月静好,我愿负重前行

——致素不相识的电影观众的一封信

本文字数:2962

  日前,由中央政法委策划的首部院线电影《平安中国之守护者》举行了推介会,该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具体案例为线索,通过五个感人故事,艺术展现了政法队伍建设和守护平安中国的使命担当。电影已经杀青,预计会在10月底和观众见面。

而曾获得上海“平安英雄”荣誉称号的上海市新收犯监狱民警胡水清对电影颇有期待,他写了一封“信”给未来的电影观众,希望大家可以更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  “平安守护者”之一——监狱人民警察,同时也对观众说一句:“为你岁月静好,我愿负重前行!”

亲爱的观众朋友:

您好!

我叫胡水清,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上海市新收犯监狱的一名民警,工作38年了。都说人对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但事实不完全这样,我每天起床对着镜子梳理时,看到头发全白的自己,会产生一种全然陌生的错觉,总觉得往事历历在目,还觉得自己是样样能行的小伙子。

我自认为“文化水平较低”,小时候调皮捣蛋,学习基础不扎实。要不是后来在部队得到培养,水平可能更差。现在的我喜欢对工作开展一些研究,也取得一些小小的成果,有人喊我“老师”,我却愧不敢当。说实话,我没有很大的“梦想”,最想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将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快乐,在快乐中工作。

我从小有个梦想,想当人民警察,抓坏人、为社会除害。部队转业后,这个梦想实现了,我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对于监狱民警的工作,许多人都不了解,或许会认为监狱民警的工作无非就是每天拿着一把钥匙,开门锁门那么简单。其实我们监狱民警所做的不仅是开好门、锁好门、看住人,更主要的是对那些犯了罪的人进行教育和挽救,重塑灵魂,让他们蜕变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挽救一个人,还要挽救他们支离破碎的家,更要通过对他们的改造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让社会更和谐,让家庭更安定。

作为一名监狱民警,您可能已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服刑人员。那您知道我管理教育的服刑人员又是哪些吗?说出来,您千万不要害怕,我管理教育的服刑人员都身患艾滋病。

为了更好地改造好这个特殊群体,2012年1月18日,我们监狱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胡水清工作室”,其实,也就是专门对艾滋病服刑人员进行管理教育的一个团队。主要职责是为监区民警搭建专业管理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民警参与艾滋病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

一提到艾滋病,大家可能会感到很恐惧,包括我们团队的民警一开始也存在顾虑。但后来,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讲解,自行学习专业资料,我们慢慢发现,艾滋病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最关键的是做好防控工作。

每年,我们团队都会开展对艾滋病服刑人员课题的研究,对疑难杂症进行攻关,对艾滋病前瞻性问题进行探索,引导艾滋病服刑人员进行抗病毒治疗,消除狱内安全隐患。同时,利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等节点,对外加强对艾滋病服刑人员管理教育的宣传,引导社会消除歧视,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当您可能还在对艾滋病服刑人员这个群体心有余悸的时候,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十年多了。每每回想起这十多年的经历,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2005年,监狱开展集中关押艾滋病服刑人员的工作。大家谈艾色变,那时我担任中队指导员,监区长找了我,想听听我对管理艾滋病服刑人员的想法。说实在的,当时我的内心很矛盾。

我对艾滋病也不熟悉,关于它的传闻很可怕,它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麻烦我一无所知,这也是我从警25年后碰到的最大的难题。过去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棘手的情况,但我都没害怕过,现在这个问题却让我为难了。这项工作做不好,或稍有差错都有可能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也会给我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我心里没有底。

但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警察,我的职责不允许我退怯。后来,我主动请缨,接受了任务。

接受这项任务的初期,我噩梦连连,梦到自己被艾滋病患者咬,感染上了艾滋病,夜里睡觉大喊“救命”,妻子屡次被我的叫喊声惊醒。她问我原因,我却不敢实话实说,只好借口说晚上看了《动物世界》,对动物被蛇咬的画面感到恐惧。妻子信以为真,从此这档节目在我家就被禁止了。

对妻子的关心我有些“心虚”,对艾滋病的不了解让我存在心理障碍,但责任和艾滋病服刑人员期盼的眼神让我决定搞清楚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于是,我开始到书店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对患者细心观察和研究。通过自身的努力,我慢慢总结出了一些工作方法,在这过程中,我的心理障碍也渐渐消除了。对工作有所心得的我也帮助部分艾滋病服刑人员稳定服刑心态,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尽管这项工作存在危险性,但每一名艾滋病服刑人员的转变都让我感受到努力的成果,我不断坚定信念,要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好。

每一名艾滋病患者都有不同的人生故事和人生经历,他们在服刑中出现的大大小小问题,都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化解。工作这么多年,接触了多名艾滋病服刑人员,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反思的案例。例如2016年,患有艾滋病的王某因故意杀人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他入狱后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脸色憔悴。王某感到没有希望,只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折磨,一直寻找机会自杀。如果不及时化解他的这些极端想法,不仅会影响王某的改造,还会影响到监狱监管安全秩序。我通过对王某的思想及病情分析,制定出一套严密的矫治方案,通过心理疏导、思想帮教、行为约束、病情关爱、治疗引导等一系列工作,逐渐消除了王某自杀的念头,较为稳定地服刑。

再如艾滋病服刑人员施某多次服刑,累计服刑25年。由于长期服刑,施某与社会严重脱节,没有就业技能和生活来源的他屡次“重操旧业”。为了还债,施某把父母留给他的一套老房子卖了,仅有的一个亲姐姐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与他脱离关系。而当施某再次刑满释放之际,我们团队的成员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希望通过多方努力杜绝施某再犯的可能。施某若能平稳回归,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新生的机会,对社会来说,也可以少一个安全隐患。通过各方协调配合,施某终于顺利回归。

从事艾滋病服刑人员管理教育工作十多年,我经常问自己,工作的价值在哪里?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那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的终极价值和使命!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改造艾滋病服刑人员更是如此。

这几年艾滋病服刑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个体的复杂程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有一些团队成员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而我要做的就是把“传帮带”的作用发挥好,让这项工作持续更好地做下去。

我开始说过,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豪言壮志。十多年来,我对这份工作的坚持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为内心深处的一种信仰。管理教育艾滋病服刑人员于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成为一种需要为之不断奋斗的事业。临近退休之年,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更多的民警吸引到我们团队来,用坚持和信仰把这项事业传承好。我想,当每一个人都真正理解这项事业与人民的关系时,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您是否对我和我们监狱民警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后,再多说几句也算表达我的心声:“潇潇人生,轻泛涟漪,朵朵浪花,终归波平。淡然若水,浅笑时光。陌上漫步,清墨一世。岁月静好,清浅一生。”希望通过我和我们团队的努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可以共同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努力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

一位艾滋病服刑人员改造战线的老兵:胡水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为你岁月静好,我愿负重前行 2019-10-25 2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