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走出高墙后的大写人生

本文字数:3300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杨俊

服刑十余载,即将走出监狱的他,却总是唉声叹气、寝食难安。在离监前夕,他对于今后回归社会的生活十分迷茫无措。如何面对年迈的双亲?如何解决弟弟工伤赔偿纠纷?如何重新融入社会?

重获新生,是一条无比艰难的路。他该怎么办?在上海市北新泾监狱的服刑改造,在关键的时刻帮助了他,让他始终牢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为人诚信的原则,终于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后,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  “大写人生”。

“帮忙”怎么就成犯罪了?

赵大明(化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困,他和弟弟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以维持生计。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刚满18岁的赵大明便跟着别人来到上海打工。

初到上海,大城市的繁华让赵大明感到震撼,但找工作的困难也让他绝望。一没有学历,二没有技术,赵大明只能帮他人打零工、干体力活。辛苦地打拼了一年多后,赵大明投靠了做包工头的老乡,在建筑工地上安顿了下来。为了能让父母在乡亲们面前挺起腰杆,赵大明没日没夜地搬运建筑材料,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从来不喊累,只要挣钱什么都愿意做。

一天,赵大明在与工友喝酒聊天的过程中,偶然得知他们找到了一个来钱快的活,也是搬运东西,搬好就能结账,给的钱很多。法律意识淡薄的他,不假思索就请求这几个工友带他一起去。

2005年5月的一个晚上,赵大明跟着工友来到了一个建筑工地,搬了整整一车的建筑材料,累得腰酸背疼,但想到一下子就可以拿到500元,赵大明又精神了,多做几次不就发财了吗。虽然他也觉得这次的活有些奇怪,比如搬东西的工地晚上不开灯,搬东西时也没有灯,还不让发出声音。

不过,赵大明哪管得了这么多,他觉得自己只是帮人搬东西,又不偷又不抢。于是,被金钱蒙了双眼的他,得知后来又有“活”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

2006年7月,当赵大明跟着工友再次来到一个工地准备“干活”时,被早已得到线索的公安民警当场抓获。因为盗窃建筑材料,案值高达几十万元,赵大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到北新泾监狱服刑后,赵大明还是没想明白,他只是帮别人搬东西,怎么就犯法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迷茫无措,十三年的刑期怎么过?家中的老人怎么办?赵大明整天郁郁寡欢地“混日子”,还时不时会有违纪发生。赵大明的表现,主管民警都看在眼里,对赵大明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民警首先安排他参加了法制教育课,希望以此让赵大明明白自己“怎么就犯法了”。

课堂上,民警系统地讲解了相关法律知识,主管民警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针对赵大明的案件作分析,解答了他的困惑,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到底触犯了什么法律,以及为何如此量刑。这一系列的普法教育让赵大明终于不再纠结为何“帮忙”成了犯罪,他也产生了悔意。而随着法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深入,赵大明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守法守规的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赵大明的本性并不坏,踏实肯干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赎罪,所以干什么都卖力,他的转变与表现也得到了民警的鼓励。

弟弟身亡噩耗突然传来

然而,赵大明树立起改造信心没多久,噩耗传来,赵大明外出打工的弟弟不幸在工作中身亡。父母受到了大儿子入狱和小儿子过世的双重打击,整天以泪洗面,母亲更是一病不起。父母的身体、弟弟的赔偿、自己未来的生活,成为横亘在赵大明身上的“三座大山”,压得他无法喘息,一度情绪非常消沉。

赵大明遭遇的打击、焦急无力的心情,民警可以理解,但若是他长久如此消沉,对解决问题并不利,对他自身的服刑也没有好处。在赵大明自愿的基础上,主管民警建议他参加心理疏导。专职心理指导民警了解情况后,对赵大明进行了心理咨询,安排他参加相关心理团训活动,疏导和调节他的心理情绪。

同时,主管民警建议赵大明参加法律咨询活动,就弟弟的“身后事”咨询专业律师。咨询活动中,律师较为详细的解答让赵大明了解了工伤的相关法律认定程序和赔偿标准,以及当双方意见不统一时的解决途径。赵大明暗下决心,争取早日出狱,为弟弟讨回公道。在随后的服刑中,赵大明倍加用心,积极表现,终于获得了减刑。

刑满前三个月,本应该是高兴的时候,但主管民警与赵大明交流时发现他总是唉声叹气。在民警的引导下,赵大明坦言,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日后要获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很不容易。

“我父母生了两个儿子,却没能享到什么福,还为了儿子一直担惊受怕。我犯罪给两位老人带去很多烦恼,他们在村子里都抬不起头。弟弟去世对他们更是沉重的打击。”赵大明说,他想回去后快点找一份工作,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但他什么都不会,怕出去以后又是一无是处。

赵大明的担心也是不少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的忧虑,对此,主管民警告诉赵大明,监狱有相关技能培训,比如物业水电维修等,赵大明可以申请学习。听到自己可以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赵大明仿佛看到了希望,他申请学习并格外认真努力,还通过考核取得了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颁发的物业水电维修职业资格证书。“我终于学到了一门技术,今后可以凭本事吃饭了。”赵大明对未来多了一些信心。

经受重重考验终获新生

回归社会之后,赵大明本打算留在上海,边找工作边处理弟弟的工伤赔偿事宜,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少招工单位一听说他是刑释人员就拒绝了他,连试用的机会都不给。无奈的赵大明只能再次找到了包工头老乡,想回工地继续工作。

碍于同乡的情面,包工头答应了,但是赵大明因为过去的犯罪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老乡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照顾他,他被安排在建筑垃圾堆里做分类回收工作,整日与废铁、水泥包装袋、砖块等打交道。建筑垃圾堆灰尘满天飞,铁锈、石灰、水泥混杂在空气中,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不过,为了生存,也为了证明自己已经脱胎换骨,赵大明坚持了半年多。

在这短时间里,赵大明也按照当时法律咨询活动时律师提供的建议,与弟弟的原单位开始了关于工伤赔偿的交涉。过程和预想的一样不顺利,好几次赵大明和对方吵得不欢而散。他本想“把事情搞大”,但又想起服刑期间主管民警多次叮嘱他“遇到事情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处理,要相信法律,按规矩办事”,那些冲动的念头逐个被打消。

在上海举目无亲的赵大明给原来的主管民警写了封信,倾诉内心的郁闷。没想到,主管民警很快回了信,安慰他的同时,也劝他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提出合理诉求,并建议他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最终,赵大明与弟弟的原单位通过法院调解对于工伤赔偿一事达成了协议,拿到了赔偿款。

料理完弟弟的工伤赔偿事宜后,赵大明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在亲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车间操作工的工作。赵大明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活非常卖力,获得了工友和领导的认可。但是好景不长,他服过刑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了出去,工友们不再信任他,车间主任也找他谈了话,劝他自己辞职。赵大明不甘心,直接找到经理,表示再苦再累的活也能接受,只求给自己一个机会。鉴于他工作以来的良好表现,经理给了他机会,可以接着干,但是不能再待在车间,要从野外施工做起,而且只要有任何不良品行,立马走人。

赵大明所在的公司主要从事杆塔建设,野外施工是最苦最累的。赵大明就从灌浆工做起,每天收工时全身上下都是灰色的水泥浆,累得浑身酸痛,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有一次设备发生了机械故障,维修工无法赶到,主管急得团团转,赵大明自告奋勇上去鼓捣了一会便修好了。主管很是惊讶,询问后才知道,赵大明取得过水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加上他平时喜欢自己捣鼓电器,掌握了一些修理技术。主管觉得赵大明挺不错,推荐他可以学习开装载机。赵大明也如过去一样,好好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如今,他已经是一个熟练的装载机驾驶员兼车辆维修工,每月收入也够他赡养父母。

而在工作期间,赵大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互有好感。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婚姻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赵大明却忐忑不安,因为对方并不知道他的过去。赵大明一直犹豫要不要把自己“吃过官司”的事告诉对方,想起监狱民警曾一直向他强调的“做人要诚信”,赵大明还是决定坦诚相见。他向对方一五一十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好在对方没有嫌弃他,依然愿意和他牵手度过一生。就这样,在家人和朋友们的见证和祝福下,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走出高墙后的大写人生 2019-11-01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