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上海最热的话题,莫过于进博会了。黄浦江两岸的光影秀、街头巷尾的市容装点、市民熟悉的“进宝”……一切都在宣告着11月的上海,是属于进博的。
第二次参与进博会采访,好像很多感官体会还是“旧”的,比如在从徐泾东站出站后直至抵达四叶草核心区的路上,会发现一路有极高的“见警率”;比如当踏入用蓝色地毯铺就的新闻中心时,会发现打字声是这里最“悦耳”的旋律;还有和去年一样着装的“小叶子”会在展馆的角角落落为参展观展人员提供温馨的志愿服务……
可是很多东西好像又都是“新”的,比如“垃圾分类”这个话题。每一个大展馆门口今年都专设了一个分类区域,240升的四色垃圾桶,对应着干、湿、可回收以及有害垃圾四类,做了显著标识,为了方便境外人员,中文宣传标识的下方还对应有英文。
早在今年6月,国家会展中心就已根据有关部门的指导,制定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从完善设施基础、科普宣传、精细管理这三个角度入手,对垃圾分类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及规划。
目前,像这样的240升大垃圾桶整个展馆共配置有3500多个,另外还有约500个小型果壳箱。为了确保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每个展馆还正常配备25名保洁人员,人流高峰期保洁人员会达到50个。
此外,今年进博会的众多展品正在向“智慧改变生活”靠拢。比如微软带来的“小冰”机器人,能写诗也能写金融摘要和研报,能绘画甚至还能设计服装;康宁带来大气净化系统,可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这些,就像进博会“新时代,共享未来”主题的一种延续,在新旧变化间,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已然开启…… (季张颖 陈颖婷 王川)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