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本报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统筹推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格局,昨日,集办案、研究、专业培养、宣传服务等四大功能的上海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运行。这是上海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设立的知识产权综合性实践研究基地,着力于打造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专业保护样本。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积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发挥知产案件专业化办理优势。2019年9月,本着“专业化办案、专业化研究、标杆性培养和开放性管理”的四大原则,以“召集人+核心成员+其他成员”为基本组织形式,选取来自全市三级检察院、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十名成员,建立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检察办案团队,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
上海检察机关成功办理了诸多疑难复杂、新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多起案件荣获最高检和上海市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如在公安部督办的全国首例国际司法合作打击制售假冒“中华”等品牌香烟系列案件中,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主动加强对接,补充完善证据,以涉嫌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对两名参与境外制假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此外,上海检察机关还健全特邀检察官助理和技术事实调查机制。在商标、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领域聘请7位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办案。落实承办人与被告人、权利人、鉴定专家和律师会见的“四见面”制度。如在办理侵犯《流浪地球》、《廉政风云》等电影著作权案中,检察机关积极申请专家鉴定人出庭,对本案被告人陈某等人获取盗版视频资源、上传云转码服务器等行为陈述专业意见。
上海检察机关完善办案防泄密机制,制定并落实《侵害商业秘密案件保密工作指引》和律师保密承诺书,加强商业秘密案件阅卷等规范管理,防止商业秘密在诉讼过程中二次泄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