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约4.5厘米至10厘米,直径约2毫米,颜色呈黑褐色,外观似树枝。这是一种新型毒品“小树枝”,经唾液分解后,吸食者会出现头晕、恶心、气短、胸痛等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心脏骤停和失去意识。
90后小伙朱峰(化名)上网自学制毒方法,微信打通接单渠道,利用打车软件、快递送货……近日,由江苏省江阴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全省首例贩卖新型毒品“小树枝”案一审宣判,江阴市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朱峰有期徒刑六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新型毒品穿上伪装衣
出生于1993年的朱峰有两个孩子,是一名快递小哥。2018年2月,朱峰认识了杭州的郑某,并第一次听说“小树枝”。当时,郑某告诉他卖“小树枝”赚钱快,买的人也多,钱来得快。朱峰想谋个副业改善下生活就花了3000元向郑某购买了60余克“小树枝”的原料,那是一包用塑料袋裹着的深绿色粉状物。
买来原料后,朱峰通过上网学习教程、购买辅助材料工具等,开始了家庭式制毒。
“我其实也不知道具体材料的配比,就是稍微混合一下,晒干后切成树枝的大小,成品约0.1克每根。”朱峰称,自己制作后也“尝”过,感觉头脑发热,人很精神。
据了解,虽未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小树枝”却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甚至更强的兴奋和致幻效果。根据2019年1月16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印发的《3种合成大麻素依赖性折算表》,“小树枝”中含有的AMB-FUBI鄄NACA成分1克相当于5.5克海洛因,危害性更大。
隐蔽的毒品交易新链条
“小树枝”制作出来后,朱峰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销售,还专门印制了一些名片,“郑某告诉我,‘小树枝’的主要顾客在酒吧中,所以我经常去酒吧发名片。”
朱峰的“客户”越来越多,他还被介绍给其他顾客,这样的互相介绍在圈子里很普遍。面对新客户,朱峰还会赠送附加的“吸食教学视频”。
朱峰说,每根“小树枝”成本大约是10元,销售价格在150元至300元不等,目前售出了200多根,销售对象主要是晚上玩通宵、喜欢刺激的20岁出头的青年,交易时间基本都是在凌晨左右。销售地点多是各个酒吧或者宾馆等公共场所。
接单渠道打通后,朱峰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送货。“我父亲在无锡是开滴滴的,我当时就考虑到可以让他帮着‘带货’。”
与客户谈好价格后,朱峰就把客户的联系信息、数量等告诉父亲,安排送货。包括现代快递、美团跑腿等多种运输方式。由于“小树枝”外形与线香相似,即使当运输方问及货物品种时,朱峰也可以解释为熏香或者芯片。
“微信接单、现代快递、美团送货相结合,俨然组成了毒品交易的新链条。”有着多年毒品犯罪类案件办理经验的江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龚雪娇说,“如果说之前的毒品交易是私下、面对面进行的,那么现代毒品交易的隐蔽性就更强了。”
毒友圈:一人沾染整个圈子沦陷
今年7月15日,江阴市检察院以涉嫌贩卖毒品罪依法对朱峰提起公诉。经查明,朱峰共计贩卖新型毒品“小树枝”59次约11.9克,非法获利2.3万余元。11月13日,江阴市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办理该案中,我们发现,吸食‘小树枝’的基本都是17岁至28岁的青少年,其中还有未成年人,他们有固定的交友圈子。”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许新学说,新型毒品吸食人员虽然来自不同阶层、从事不同行业,但年轻、有固定的交友圈子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这些年轻人的圈子中,追求独特、前卫新潮是他们的典型特征,只要一个人沾染上新型毒品,很快整个圈子便会跟风沦陷。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也是吸食“小树枝”的重点人群。
许新学建议,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价值导向上下功夫,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预防。同时,公安、交通、邮政等职能部门要做好禁毒宣传,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禁毒教育,完善监管,强化身份验证、视频监控等技术运用,从物流渠道掐断新型毒品的传输途径。(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