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童君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置着一些“专用装备”:摄像眼镜、智能手表,还有日常穿着的便服帽子……作为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办案组的负责人,童君常常会和他的组员带着这些设备,出没在私人诊所、养生会馆等场所“化妆侦查”,而他们,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潜伏”的生活。
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沪设立的唯一一个公益诉讼联络点,徐汇检察院在过去两年间,结合区情特色,在公益诉讼工作上做足文章。从搭载“智慧+”建立公益诉讼案源挖掘智能辅审系统,到与多个行政机关建立线索移送、联动办案工作机制打出组合拳,徐汇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了经验。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联络点,探寻徐汇区公益诉讼的“前沿样本”。
工作日常:
现实版“潜伏”
“叔叔阿姨请到里面就坐。”“等一下,你是哪位啊?”因为外观上明显的年龄差,童君被工作人员拦了一下。“这里是××公司吧?家里老人发到了这张传单,我来看看。”……视频里,童君笃笃定定地走进了一家藏身于市区商务楼宇内的保健品公司,他佯装老人的家属前来打样,可就是在说话间,童君早已用隐藏的“专用设备”录下了公司内部的情况。
童君打趣说,因为长期混迹于这些“地下”场所,他和他的同事们对于这种“谍战剧情”还是颇有些经验的。就拿其中一名检察官助理来说,虽然他的牙已经被十多家无证牙防所的医生诊断过,但回回都能“幸免于难”。“只唯独有一次,当时也是摸底一家保健品公司,它是打着老年人低价旅游的旗号,利用组织老年人外出游玩的机会兜售保健品。但对方警惕性很高,说我们不符合年龄要求,就没有允许我们报名。”
而这样看起来略有些刺激的“潜伏”戏码,其实是童君和他的团队在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线索到底能否立案,需要我们到现场拍照取证后,再进一步核实情况内部分析。”因为这种特殊的工作属性,童君和他的团队在工作模式上也和其他检察官不同,“在外奔走的时间要比在办公室多。”
最近,童君办案组就在为市民的一桩烦心事奔波着。据徐汇区华建一街坊的居民反映,小区周边总是下水道异味不断。检察官来到实地排摸时竟然发现了一只会跳动的窨井盖。
由于下水道中沼气弥漫,窨井盖在冲击之下已经处于喷薄跳动的状态,对于过往车辆及行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像这样的市政问题应该由谁来监管,谁来落实?这段时间我们查询了相关判例,并翻阅了水务条例,近期在做实务探索,明确思路后我们希望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社会治理。”
从骑着自行车找线索到智慧助力
点击案源挖掘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设定生态环境、食品药品、资源污染等相关关键词,1万多条相关的案子便自动显示在屏幕之上……童君根据案件类型进一步锁定“食品药品”类别,系统便又开始自动筛查,只要点击其中任何一个案件,审查报告均可详实地呈现在童君的眼前。
“这样的智慧模式,在过去肯定是不敢想象的。”童君告诉记者,早期,公益诉讼的线索来源是办案组的一大困惑。“最初的时候,我们就是骑着自行车‘扫街’,一看到有类似保健品推销点、旅游集散点,就着重了解一下。”童君说,当时,连家里的信箱都算是线索的主要来源。“很多小广告传单会投递到信箱,里面还是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除此之外,最能利用的还有报纸,“投诉类事件、维权周刊都是线索的聚宝盆。”
“其实,当时我们就有一种感觉,在刑事案件中可能含着不少有价值的公益诉讼线索,后来我们便和技术部门做了沟通。”得益于信息化建设,徐汇检察院由此开始以加强和提升公益诉讼工作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公益诉讼案源挖掘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从刑事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以及12345市民热线中寻找公益诉讼线索,并于去年10月正式上线试运行。
“你看,这是一条来自于12345市民热线的消费投诉,有市民反映自己买了霉变的蒲公英,我可以进行在线评估,确定这条线索有无价值。”童君一边演示系统,一边向记者做了解释。“比起过去,现在线索是完全不用愁了,更多的工作重心落在了取证和核查环节。”在童君的办案系统里,如今已经收藏了10来条有价值的线索,后续将逐一开展核查。
检察建议为行政部门送来“大礼包”
2018年11月金秋,徐汇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首次出现了3位区检察机关人员的身影。原来,他们在重点关注居民小区是否存在损害居民居住环境的违法行为时,发现了一家私人牙科诊所的行医许可证早于2006年过期,藏匿于居民小区内违法经营长达12年之久。
首次上门,检察机关就拿着“检察建议书”来了,但在区卫监所副所长李琳看来,检察机关是给卫监所送来了“大礼包”。“在过去,这一直是个久治难愈的老问题,检察建议于我们而言,反倒是一种推力。”在此之下,区卫健委召集相关街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布置会,在先期排查的基础上,完成法律法规宣传和约谈劝退,结合具体情况制作“一人一策”,跟踪问效,督促整改落实。
这起公益诉讼案件的实效不仅促进徐汇区医疗监管部门开展整治无证口腔诊所专项行动,也推动了全市检察机关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
更重要的是,单纯的检察建议背后,通过公益诉讼引发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思路也由此初具雏形。比如此后,在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组合拳模式下,双方确立了召开联席会议、线索移送、重大案件查询等8项工作机制。区检察院派员参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学校食堂餐饮安全全项检查活动等执法活动,向该局移送核查线索。
而区市场监管局的资深执法人员则作为“编外大脑”,为检察机关讲解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的热点和难点,及时提供涉案企业的完整工商资料,协助审查各类投诉线索。“双方通过协作配合,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形成合力,快速处置,重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全国改革先行者交出“两年成绩单”
记者获悉,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徐汇检察院现已排摸公益诉讼线索185条,立案审查60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28份,报送上级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各1件。通过诉前检察建议和移送证据等形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处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汽修企业1家,查处12家网络餐饮企业违法经营行为,将17人纳入本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监管名单,并督促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千余吨,督促关停15家无证经营多年的口腔诊所,公益诉讼的“徐汇模式”已经形成。
就在近期,徐汇区人大常委会以“公益诉讼”为主题,还走进徐汇检察院举办了今年第二场代表沙龙。在沙龙中,与会人员观看了公益诉讼开展2周年短片,徐汇检察院副检察长邱燕就开展公益诉讼共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了发言。随后,来自高校、律师、媒体等方面的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公益诉讼工作中的线索发现、配套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头脑风暴”,并与区司法局、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徐汇区副区长谈琳和徐汇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朱庆华分别就代表意见建议作了回应。朱庆华感谢代表所提意见建议,为检察院下一步进一步推进公益诉讼工作提出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区检察院作为高检院领导的联络点,承担了全国改革先行者的使命,将继续探索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徐汇方案。
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顾伟强充分肯定了代表沙龙的形式及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工作中所取得成绩。他指出,公益诉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检察机关加强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支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良好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