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夏天 季张颖 陈颖婷 王川
优化营商环境无疑是这两年上海“两会”上的热词。过去这一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成效如何?企业感受度如何?下一步还有何可为?
记者了解到,在今天开幕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营商环境”,将围绕政策环境、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建言献策。记者同时获悉,在今年人代会开幕之前,市人大监察司法委还首次公开了《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政协】
“千页文”“万言书”政策晦涩难解?建议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海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趋势向好。但是,相较于国际国内领先城市,还有持续提升的空间和要求,特别是企业家对上海的政策环境改善有较高期待。”在今天开幕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拟提交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助力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就将视角聚焦在了“政策环境”这一问题上。
记者获悉,在此之前,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还专门针对政策的知晓度、精准性、衔接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发现,一方面,政策制定普遍存在“重制订、轻宣传”现象,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数据显示,企业认为政策实效差,配套少,实施细则不明确现象比较严重或严重的有25.7%。
“很多企业反映,政策普遍存在‘难知晓’、‘难理解’、‘难享受’问题,申请政府项目、扶持资金时,需要从‘千页文’、‘万言书’的政策中,查找关键信息和准备申报材料,牵扯企业大量精力,增加了企业掌握政策、申请资金和享受政策优惠的难度,委托中介机构,又增加了企业成本。”
另一方面,政策精准性也不够,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同时政策分散于各部门,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部分企业家指出,很多惠企的补助补贴分散在各个委办局、各区职能部门的端口,缺少一个统一平台以供企业查询和对接。
对此,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建议,政策制定要让企业家更多地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设立制度化渠道吸纳各种意见,尤其是吸纳中小微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加强对企业真实需求的调研和指导,完善政策的事中事后评估,畅通政企沟通机制。
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政策宣传、政策解读、政策推广工作,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建立健全统一的、汇集各部门营商环境政策的宣传发布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强政策宣传。“用企业家听得懂的、简明扼要的语言,宣传好政策的核心观点,给政策‘划重点’,让企业家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效的政策信息,打通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建立自下而上的政策反馈机制,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建议,可以建立通畅的企业需求反馈渠道,如开通企业家—市长信箱,帮助企业反映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将企业感受、市场主体评价作为检验政策实效的标尺;用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平台功能,每年编制营商环境白皮书,持续记录、追踪和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政策的衔接机制,将分散的政策通过政府网站进行整合,提高政策的通达率。
民建上海市委:
建议让数据“活”起来 为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便利
今年,上海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民营企业感受度如何?下一步,支持保障民营企业发展还有何可为?在今天开幕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建上海市委将递交一份《关于优化上海营商环境,促进上海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近年来,民建上海市委持续对本市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开展问卷调查,2019年的调研结果显示:环境指数比2018年上升较为明显,12个分项指标中超过一半呈现上升。“这表明,2019年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改革,企业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尤其是在法制环境和政府服务上有较大提升。”
民建上海市委根据进一步实地调研和问卷结果进行梳理,并指出,中小微企业对政府和宏观环境改善的信心较足,对政府改善发展环境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充满信心。但目前仍存在问题。
比如,政策知晓度仍需进一步提高。“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据不完全统计有2500多项,企业理解政策文件存在一定困难,很多企业对了解有关政策的积极性消减。”民建上海市委的问卷调查统计,在企业对“二十七条”政策的知晓度调查中,有46.88%的企业表示“大致听说过,具体内容不了解”,表明还存在“重出台、轻宣传”的现象。
此外,提案指出,银行从政府部门获得数据的便利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目前,银行多采用大数据等手段,对民营企业进行用户画像,以提高信贷审批及贷后管理效率。然而银行从相关部门取得数据仍存诸多不便。有的政府部门仅向某一家银行开放数据,有的临时中断开放数据,有的虽提供相关数据,但更新周期较长,难以满足银行掌握实时动态、加强贷后管理的要求。
因此,民建上海市委建议,建立更加有效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推送和辅导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可与民主党派合作开展政策宣介,同时,建议通过大数据平台自动匹配出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政策的智能匹配推送。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安排专业指导人员为创业企业提供精准的政策咨询和辅导。
此外,还要加快政府部门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与共享。提案建议,由市政府牵头,进一步扩大数据归集范围,尽快建立包括公安、税务、环保、质监、海关、电力、不动产交易中心等各条线、各部门的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数据系统对接,在企业筛选、信用评分、宏观分析、风险预警等方面实现应用,为银行推出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提供便利和保障。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当为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做基础性服务、提供保证性支撑,真正让数据‘活’起来。”提案称。
【人大】
首次公开
《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在今年人代会开幕之前,市人大监察司法委首次公开了《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构成世行营商环境评估的10个一级指标中,“执行合同”评估跻身全球前五名,其中,“司法程序质量”指数更是获得了满分18分中的16.5分,排名全球第一。上海司法为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生动地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报告指出,上海着力破解知识产权案件长期存在的“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三大顽症,服务科创中心建设,优化创新环境。2019年上半年,检察系统对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批准逮捕144件242人,提起公诉100件180人,市检察院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组织全市知识产权案件集中公诉,涉及侵权产品11793件,犯罪数额累计达9300余万元;截至2019年9月,法院系统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8万件,同比上升20%。
为落实国家战略,确保上海服务保障科创板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并延伸科创的司法保障功能,上海司法系统出台《关于服务保障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试点集中管辖涉科创板企业的5类证券案件,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提供司法支持。同时,延伸司法职能,挖掘办案中反映的专利融资难及相应设立专利贷款、专利转化率较低的制度性障碍、中小企业技术保护成本高、技术过度保护导致的垄断等深层问题,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制发司法建议,并推动建立科创人才维权援助机制。
建议完善破产审判配套机制探索挽救机制
《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发挥破产在完善市场退出和救治上的资源配置作用。2019年1-9月本市共受理破产案件463件,同比上升76.7%,一大批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途径合法有序退出市场;引导当事人通过“债转股”和公开市场招募重整投资人等方式,提高破产重整的成功率和债权回收率,近两年依法办理重大破产重整案件,担保债权人的清偿率均达到了100%。
《报告》建议,推动制定涉外纠纷“争议解决”示范条款,积极行使涉外案件管辖权,努力形成解决涉外纠纷处理的中国标准、上海规则,推进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工作站建设,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诉讼优选地”。
本市还要提升破产审判的专业化水平和审判质效,进一步整合司法资源效能和调整破产审判空间布局,加强破产审判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建设,完善破产审判配套机制,探索构建破产挽救机制、促进“僵尸企业”依法退市,积极探索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常态化破产审判工作体系,深化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调研组还表示要优化和完善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调根据实际司法需求,尽可能地扩展数据量,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并建立严整的数据分类储存体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