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陈颖婷 季张颖
在社区,他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区筑起坚固的“防火墙”;在道口,他们连站数小时来不及喝水、上厕所,铸成一道抗疫防线;在铁路上海站,“北大门”,他们克服“害怕”24小时不间断投入防控工作,守牢“北大门”。
在这场无声的战“疫”中,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有这样一群政法人,他们主动请战积极投身“一线”,为严守战“疫”防线贡献着政法力量!
守护社区
“这名快递小哥请你下车,把快递放到门口,电话通知对方过来。现在非常时期,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小区了,希望理解。”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五村的大门口,戴着口罩、身穿平安志愿者马甲的徐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徐沁这边刚劝导完一名快递人员,那边又立即拿起测温枪,忙着对进出小区的每一位居民实施体温测量。
这样的情景,对于徐沁而言,已然成为这些天的日常。汇成五村是一个老旧小区,住着1900多户居民,而社区工作者人数又十分有限,徐沁从2月3日主动报名支援一线防疫工作以来,就被安排在了这个“岗位”。
“我来的那天,正好是上海启动社区口罩预约登记的第一天,所以第一份‘工作’就是协助社区干部帮忙做好登记工作。”有时候社区干部忙不过来,徐沁也会帮助小区隔离户出门配药、买菜,解决生活所需。
而更多的时候,小区门口的岗亭则是徐沁相对固定的“工作点位”。“社区大、人口多,进进出出很是繁忙。”徐沁每天从早上8点半上岗,一站就是3个小时,“中午吃口饭稍微休息个半小时,12点又要上岗了,一直就这么工作到下午4点半。”所以这么粗粗一算,徐沁每天累计站岗时间也有七八个小时。
尤其前些天气温低还碰上下雨天,就这么一整天站在风口里,对于年过五旬的徐沁而言着实是一种考验。“还好我以前经常参与各种大型的执行活动,各种恶劣环境都经历过,再看看站在我身边的社区干部,他们其实远比我们更累更辛苦,却一样坚守在一线,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区筑起坚固的‘防火墙’。”徐沁觉得,自己的这点辛苦不足为道。
在上海徐汇法院,像徐沁这样主动报名,参与到社区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首批共有20人。上海徐汇法院政治部副主任章斐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响应区委号召,向各党支部发出通知,根本不用动员,招募消息一出,很多党员、团员就纷纷报名,20个名额马上就满了。”最终在2月1日,由来自全院各部门的19名党员和1名群众组成的徐汇法院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尤其看到医护人员逆行在一线,我很是感动。疫情就是命令,群众的安危就是工作的重心,在这种紧急时刻,冲锋在前,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体现。”这是徐沁的原话,其实也是无数逆行在疫情防疫一线的平安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
上海还有许多像徐沁这样投身抗疫一线的政法机关志愿者。长宁法院的梁玫法官就加入了法院防疫志愿者队伍,她始终坚持在社区协助防疫工作,每天往返奔波,为有居住变动情况的居民及时传达口罩申领等防疫通知;作为一名老党员,静安法院法警大队副大队长赵明也主动报名,在中远两湾城小区配合社区防疫工作。
“我必须顶上!”
为加强社区疫情监控,上海各小区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在小区的出入口处设疫情监测点,安排一至两名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负责对进入小区的人员逐一进行登记和体温检测。
2月6日下午,小雨下的江诚苑门口也有一位志愿者在值守,三个小时的值守时间里,这位志愿者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不曾离开,她就是松江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顾燕青,一名优秀的女检察官。
“您好,请出示您的小区出入证。把额头露出来,测一下体温。”
身穿蓝色的羽绒服,带着帽子和口罩,动作干练、指令明确、态度有礼,这样的她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曾深受疾病困扰,接受了恶性肿瘤切除手术。身体尚在康复期的她,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本可以呆在更安全的后方,但一听到区机关招募党员抗“疫”志愿者和社区招募入口值守志愿者,还是果断报名参加了。
原因很简单,她说,她想为上海的疫情防卫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现在社区防疫急需志愿者,作为一名党员,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必须要顶上去!
守好道口
青年干警无惧苦累
“防疫一线人手不足!”“让我去吧!”日前正值外地人员返沪高峰,上海各个高速道口车流量激增,急需人手支援道口检查工作。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的10位青年干警自愿前往高速道口开展志愿服务。
24岁的朱易清是第一批前往高速道口开展服务且累积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
“8个小时的班,我站了8个小时,没喝一口水,也没上一次厕所。”在青浦S32申嘉湖检查站,她为入沪人员一一测量体温、登记信息。
24周岁生日那天,她刚好当班,微信群里满满的问候与祝福,但她没来得及回复,便要去为一位发热病人和一位有湖北居住史的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我第一次在防疫一线度过自己的生日,每位返沪人员说的‘谢谢’都是我收到的礼物。”朱易清表示。
无独有偶。
“我是党员,我先报名。”2月5日,接到征集志愿者支援高速道口的报名通知,松江检察院法警大队的干警尹天响率先报名。2月6日,接到上岗通知后,他和检察院其他志愿者一起赶往G60枫泾道口集合。经过高效的岗前医务培训后,所有志愿者统一换上全套防护装备,穿得严严实实,拿上手持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器,正式上岗。
“说句实话,刚来到道口时,看到现场有这么多身穿白色防护服的人,背后着实有些发凉,有了一种自己来到抗‘疫’一线的感觉。但是,我不停地跟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越是在这种时刻,党员越是要起到带头作用,就这样,靠着自己给自己壮胆,也就没那么恐惧了。”
一辆白色的家用轿车驶入道口,值守在此的交警伸手示意车主停车,要求车上人员摇下车窗,接受检测。随后,尹天响手持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迅速上前,引导司乘人员配合测量额部温度,并仔细询问车主和车内乘客有无可疑接触史。确认无误后,向交警示意,由交警引导该车安全离开。这便是他在做志愿者的两天里反复完成的动作,经过最初的几次生疏尝试后,他愈发游刃有余。
一天的志愿者工作结束已是晚上9点多,坐在道口服务区的餐桌上,尹天响认真感受着身体的反馈,腿酸、全身累、数个小时无法也不敢喝水上厕所、戴着N 95口罩呼吸困难等是他作为志愿者感受到的工作上最大的不易。
但他们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定能赢!
守住“北大门”
“支援抗疫不是年轻干部的专利”
随着复工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回沪返程,其中有不少旅客通过火车的方式到达上海。作为上海的“陆路北大门”,守住铁路上海站这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
“我报名。”得知静安区在全区抽调干部支援上海站地区,军医出身的静安区司法局二级调研员王平积极报名,“支援抗疫工作不是年轻干部的专利,我才五十多,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刻,义无反顾。”
接受指派当日,王平即成为上海站地区“闭环式”管理中的坚强一环,全身心投入到东南出口、西南出口、西北出口三个点24小时不间断防控工作中。
曾担任部队医院院长的王平一直紧密关注着疫情发展,军人和医生的天职都让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早在年前,他就全力投入,与同事们一起积极想办法、找资源,为司法行政服务一线的窗口工作人员及支援社区抗疫一线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落实了口罩、消毒用品等抗疫物品。对王平来说,在抗“疫”战场上发光发热,是责任,是使命,更是一种荣耀。
如果说上海站是疫情防控的大动脉,那么街道、社区、居委会则是防控工作的毛细血管。静安司法局尹勤思、邱侃尔、王建军3名机关干部果断放弃春节休假,深入基层血脉,奔赴北站街道,支援社区一线抗击疫情。他们与街道、居委会干部一起,从协助预约购买口罩、挨家挨户摸排、了解企业复工情况、引导商业商务楼宇及园区开展疫情防控、劝阻居民不要聚众娱乐等等细小工作着手,化身居民中的“热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