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供需矛盾突出,消费者感到“一罩难求”,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但是,部分商家如果因为口罩的稀缺,就销售假冒伪劣口罩甚至开出销售口罩的“空头支票”,这就显然违背了商业道德伦理。对此,应当从生产源头、渠道与平台等方面加以规范和约束。
在疫情之下,对相关资质的审核可以加快,从而鼓励更多有能力的经营者加入口罩生产的行列,但是对口罩质量的要求不能放松。而质量不合格的口罩,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果,还会让人麻痹大意,增加感染的风险,可谓“谋财又害命”。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坚决打击,果断取缔非法生产经营者,并从严从重实施处罚。
此外,因为物流成本提高、生产人员隔离,口罩价格一定程度上涨,人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经营者赚取过高的差价,从中牟取暴利,就无异于企图发“疫情财”。对此,监管部门已经亮出了鲜明的态度,处理了一批销售“天价”口罩的经营者。当然,在开展口罩销售价格监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经营者的实际情况,保证上升的成本能够收回,允许合理的利润空间,在特殊时期鼓励更多力量加入口罩生产经营。
契约和信誉是商业文明的核心,唯利是图只是短暂的疯狂。目前,一些互联网电商利用公众对口罩的需求,开展饥饿营销,甚至虚假发货,明显违背了应有的契约精神。平台应当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对那些蒙骗消费者的电商企业实施制裁,并加强对商品上架的审核,保证在有真实货源的前提下才允许口罩销售。而那些妄图用口罩做幌子来吸引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违背了最起码的商业诚信原则,终将遭到人们的唾弃。
疫情犹如大浪淘沙,有信誉、有担当的经营者才能在市场上屹立不倒,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尊敬,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相反,那些在疫情中暴露真实面目,为了短期利益蝇营狗苟,以损害公众利益来谋取不法收益的商家,终将被市场淘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