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听上海一线女警讲述战“疫”故事

“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四代人

本文字数:3332

“60后”轨交民警陈伶俐

“70后”综合执法民警钱海鸥

“80后”社区民警王佳琴

“90后”经侦民警高境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三月的上海,乍暖还寒。城市和这场由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做着时间的赛跑……

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在疫情期间,奋战在打击犯罪的公安一线,坚守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岗位位,工作在上联下达的内勤岗位……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警花”。

昨天是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记者通过一线走访,听“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警花,讲述她们所经历的不一样的“战疫故事”。

60后——轨交民警陈伶俐:

“只要岗位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工作下去。”

轨道公交总队陆家嘴站治安派出所芳华路站警组警长陈伶俐,是目前轨交车站唯一的一名女警长。自2012年转岗至轨道公交总队后就一直在一线车站担任警长,而这一做就是整整8个年头。8年中,一批又一批的轨交“新兵”在她“眼皮底下”和“唠唠叨叨”中茁壮成长,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叫她“陈警长”了,而更习惯亲切地叫她“陈阿姨”。

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一打响,陈伶俐就又一次冲在了前线。“地铁是人流聚集的地方,虽然那个时候正逢春节假期,客流是明显降了下来,但是疫情防控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好多事情需要做在前面。”于是,在大年初一那天,没在家怎么休息的陈伶俐就提前上岗了。

从科学排班布岗,到电话排摸民警身体情况;从落实警务站消毒,到布置车站各项防疫措施;从协调确保警组口罩、护目镜、手套等各类防疫物资的领取、发放,到每天防疫知识的短信“敲木鱼”……此后的这段时间里,所有细枝末节的事务,她都亲力亲为。

“我们承担的是轨交内部的公共安全,保护的是乘客的平安。”在陈伶俐看来,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又日常,但却极度重要。尤其随着近日的复工复产,地铁客流量逐渐上升,前期所做的预案一点点提上日程,“进站特殊人员如何防控、安检人员返沪情况排摸、如何在客流下维持秩序,要做的工作非常多。”

即便年过五旬,陈伶俐每天还是戴着口罩、背着“六件套”,穿梭在人流里不断通过喇叭提醒乘客做好个人防护,并统筹协调着站点的各项事务。

在公安战线上一干就是29年的陈伶俐对记者说:“只要岗位还需要我,我愿在这份相伴了整个青春岁月的公安岗位上,继续地工作下去。”

70后——综合执法民警钱海鸥:

第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和“自我加餐”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长宁公安分局北新泾派出所的一线综合执法民警钱海鸥终于迎来了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的第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可说是休息日,习惯性奔忙在战“疫”一线的钱海鸥却还是停不下来……就在前一天的早上,钱海鸥收到了居民蒋先生发来的微信。他在微信业主群里看到几户人家在讨论周边国家的疫情问题,担心从境外来的人员进入小区是不是安全,他们是不是知道上海的防疫措施。钱海鸥意识到,防控疫情的宣传引导工作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充分利用好社区电子屏、社交媒体平台等有针对性地推进下去。

“近期,针对境外人员的返沪问题确实受到市民的关注,社区是防控的一线,如何筑牢社区防疫篱笆至关重要。”为此,趁着自己休息,钱海鸥在家里向读高三的女儿快速“取经”,学习起了如何制作可看性强的微信,以及如何用英语表达最基本的出入境政策和防疫注意事项,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有所用。

事实上,得益于在一线的日常积累,钱海鸥在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比如针对防护问题,无论是在口罩登记预约现场,还是在小区内唯一一个保障居民日常需求的生鲜超市,钱海鸥都会反复提醒工作人员和居民们做好防护措施,并保持间隔排队。她还与超市员工商量调整货品摆放,订立入场规则,在不影响购买效率的基础上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这段时间,钱海鸥又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了辖区内企业的复工复产上,她跨前一步,在复工前就已经完成对大量复工人员的排摸工作,同时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的防疫建议和措施。得知辖区内一单位的返沪员工的住所不符合居家隔离的条件,钱海鸥多次约谈企业管理方,告知其相关法律政策并积极联系符合条件的房屋,最终在员工返沪前解决了这个问题。

钱海鸥告诉记者,在战“疫”一线自己所做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日常”。但正是这些“日常操作”,筑起了社会的平安与温暖。

80后——社区民警王佳琴:

穿行在田间小巷里的“警用电瓶车”

早上8点半刚过,在所领导布置完每日工作后,崇明公安分局长兴派出所社区民警王佳琴便如往常一般,简单收拾过后发动起自己的警用电瓶车,向田间小巷驶去……

王佳琴管辖的区域是位于长兴岛西北部的光荣村和红星村两个乡村,地域面积达4.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500余人,其中外来人口就占到了近1/3。

“疫情期间,农村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只保留一个出入口,所以我每天的工作首先是需要到这个道口去了解一下情况。”王佳琴坦言,由于少数村民对于管控措施一开始有些不理解,其间还会有个别人员利用乡间小道钻空子进入村庄的情况,都需要她一一排摸,所以前期工作开展起来还是需要耗费一定精力的。“时常是早上出门,骑着电瓶车在乡间兜一圈下来,已是临近中午了。”

就像2月14日一清早,王佳琴接到了村干部电话,有村民发现一男子拖着行李箱在红星村最北面的小路上行走。王佳琴随后带领村干部逐人逐户开展排查,核实是否有来沪人员未登记私自进入的情况,经过一上午的忙碌,终于在村子里找到了该男子。

“经过身份核实等工作,我们得知这名男子是从老家江苏某地区来长兴的,因为无法提供暂住地门牌号以及房东的信息,被拦在了村外。于是他便趁着天蒙蒙亮偷偷从村里最北面的河边小路回到暂住地。”王佳琴对此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并督促他严格执行居家观察规定。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复苏,王佳琴又在把守出入口的同时想到了更有效的宣传方式。“我把防范宣传资料专门放在了出入口,方便发放给进出的村民,为了扩大宣传面,我们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进出村民可自行扫码,这样就把线上宣传也利用了起来。”

王佳琴告诉记者,往年的这个时候春暖花开,作为社区民警的她已是要挨家挨户地上门“唠嗑”开展社区工作,“疫情期间工作内容变了,模式也变了。”但问及疫情期间坚守一线的感触,王佳琴的话很是平实,“工作所需,为了百姓的安全。”而这,也是她扎根在长兴岛12年不变的初心。

90后——经侦民警高境:

“你敢不敢戴着你做的口罩出门?”

大年初三,独自一人在家的经侦总队食药环侦支队民警高境突然接到单位的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支队领导告诉高境,郊区发生一起制售假口罩的案件,需要派侦查员去现场办案。本就闲不住的她很爽快地表示自己可以去现场。

“疫情发生后哪儿都不能去,当时觉得,总算是有点事情可以做做了。”对于那通电话,高境觉着,这是解救了自己无聊的假日时光。可事实上,从那通电话开始直至今日,高境在打击涉疫犯罪一线的工作就没有停过。

很多个白天黑夜,高境都是在超市、药店、社区、写字楼,或者是一个个偏僻的郊区厂房中度过的,她开玩笑说,自己是“疫情期间到处流窜的人”。

让高境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自己参与侦办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劣口罩案件。高境记得,那天是情人节,当时已是临近下班,突然接到电话称在本市松江区一民房内发现一个制假窝点。

警车鸣笛,高境和探组的同事们挂断电话后便上路了。“到了现场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栋外观并不起眼的二层农宅,但是走进里屋,我完全震惊了。”几只私拉电线接上的灯泡时好时坏地闪跳着,所谓的口罩压模具和换气阀被蛛网厚厚地蒙盖着,几十个装有成品口罩的蛇皮袋随意地堆在阁楼,而捆扎袋口的就是那些脱线的口罩耳带,所有进出过的民警和市场监管人员,衣服上都沾染着拍不去的白色粉尘……

眼前这副“脏乱差”的场景,怎么能生产制作口罩呢?而犯罪嫌疑人对此还不以为然地表示“反正防护功能都差不多”。高境在现场就质问他,“你敢不敢戴着你做的口罩出门?敢不敢?”方才还振振有词的嫌疑人瞬间沉默不语。最终,她和同事一举捣毁这一窝点,现场缴获假冒品牌口罩10余万枚,以及大量制假原材料和制假工具。

逆行在疫情第一线,高境不是没有怕过,她也曾经在将嫌疑人送医检查的过程中,在得知对方处于高烧状态时有过一丝惊慌,但更多的时候,这个一头短发、干净利索的“90后”女孩身上没有年龄和性别的标签,她和无数“经侦人”一样,无所畏惧地战斗在打击经济犯罪的前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四代人 2020-03-09 2 2020年03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