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启动的“养老服务”地方立法,明确将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备受社会关注。
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以五项指标界定“失能失智”:吃饭、穿衣、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当吃饭也成为一种能力指标,试想:这人生该是处于怎样的不堪状态?即便老人尚有自己吃饭的能力,但手脚近乎瘫痪,或思维处于停摆,也还是亟需他人照料的。老年医学研究以虚弱指数(FI)评价个体生理机能的下降。老年虚弱以及虚弱带来的无力感、无奈感,年轻人是难以感同身受的。
民政部官网发文提供的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是40%;80岁以上老人中,半失能和失能者超过一半。该文指出:“养老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失能失智以后有人照料”,径直戳中了老年恐惧的痛点。
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大概率的老年失能失智,这是人类未曾面对过的大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负责人说:“从失能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社会性关心和帮助失能失智老人,这是我国民政部门的“短板”。虽然我们建立了志愿服务制度(不少街镇为独居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普设了老年保健护理机构(敬老院的规模日趋扩大),但供需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比尔·拜瑟韦在《年龄歧视》一书中说:“失能失智老人不能被社会隔离开来,成为异于‘我们’的‘他们’。”只有当失能失智老人不再被视为“他们”,而是被认为平凡普通亦如“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最终“有体面地老去”。(沈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