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已是老龄化城市。有数据显示:沪籍老年人口503.28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34.4%。疫情之下,上海老人生活如何?能否安稳度日?这也成为了各级政府抗疫“大考”的一道考题。实践证明:答题出色。
独居老人除了生活常处于窘境外,孤独感带来的心理恐慌也会使其面对疫情忧心忡忡、束手无策。如安亭镇在疫情甫发时就出台了“共筑疫情防线,关爱特殊人群”行动方案,民政部门发放《给老年朋友的一封信》,告诉他们防止感染的各项措施,同时成立了以居委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特别上心”服务队,对全镇312位高龄独居老人对口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帮助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各种困难,纾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日前,据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传递的讯息:上海养老机构里的老人,无一被感染,科研严谨的疫情防控、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让老人们平稳地度过非常时期。从疫情防控一级响应以来,虽然养老机构的大门临时关闭,但关爱之门却一直敞开,诸如:亲属的视频联系、心理咨询服务、不出门的娱乐活动等,就连老人配药也有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带来的家庭小型化,老年长期照护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在疫情期间尤为突出。前不久,上海“养老服务”地方立法在非常时期启动,其中就有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服务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独生子女家庭,老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可给予子女“护理期”。这些立法建议不久之后就将变成现实。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得好:“同性别歧视一样,年龄歧视也是对社会公正的侵蚀。”老人绝非“社会累赘”,他们作为特殊人群理应受到社会的特殊关爱。老人能否安度晚年,尤其是在紧急状态如疫情暴发期间是否安稳,乃是丈量国家文明、城市和谐的标尺。 (沈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