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并非闲话

设个“公筷日”,如何?

本文字数:1245

  □朱亚夫

一场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打乱了我国亿万人民的生活节奏,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活。最近“使用公筷公勺,倡导文明用餐”就成为线上线下议论的热门话题。

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和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四部门,还先后向上海全体市民发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上海100家餐厅承诺全面提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形成了一波上下同心、共倡使用公筷的热潮。

现在是推动落实这一“吃饭新风尚”的时候,我提议再设个“公筷日”,理由有四:

其一,筷子,是人类最具文化内涵的餐具,它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然而,我们的用餐方式却并不卫生:一家人,或者一群人围桌而坐,每人手里拿一双筷子,很多双带着口水的筷子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很不卫生,如吃火锅,那少不了很多双筷子在一个火锅里捞来捞去,这不等于把含有自己口水的筷子在汤里反复洗了好几遍?有人美其名曰:相濡以沫,其实这是唾沫  “共享”,会传染各种疾病,比如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胃病、新冠肺炎等,现在患冠毒的不少患者,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与新冠肺炎患者吃过饭,聚过餐。武汉百步亭社区1月18日举办的“万家宴”,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提倡公筷公勺,设立“公筷日”,有利于克服陋习,改变国人的不良习惯。

其二,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沉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0多个节日,包括国际性、公益性的节、日,除众所周知的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春节之外,更多的是“日”,如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  “安全教育日”、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9月20日为“爱牙日”等。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东方文明,推动养成文明用餐,不妨在每年1月23日设立“公筷日”。今年1月23日是武汉的“封城日”,把这个全民惨痛的日子作为“公筷日”更有一番警示、纪念意义。

其三,人是容易健忘的,犹记得2003年非典期间,也有人倡议实行公筷制,据悉当时中国饭店协会还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提议推行  “一菜一公筷公勺”的用餐方式,为此还向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然而,随着非典风波的平息,无人再提使用公筷,用餐方式于是依然如故。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现在设个  “公筷日”,就有了实在的警示作用,提醒国人千万别再“忘了痛”。

其四,要改变国人因袭千年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据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关于吃饭使用公筷的微调查显示:92%的网友赞成,4%的网友表示反对,2%的网友无所谓。反对的理由是两条,一是怕麻烦,二是欠人情。设个“公筷日”,就便于经常宣传、教育、督促国人,要与时俱进,改变不良习惯,这对旧习惯是个冲击,说明使用公筷不是娇情,更不是欠人情,而是  “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值得我们推行,加快落实。

因此,不妨设个  “公筷日”,如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设个“公筷日”,如何? 2020-04-13 2 2020年04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