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社会

发生在虹口集中隔离点的故事,很暖心

“14天隔离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上海管理上的专业和人性化”

本文字数:1448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张燕丽

“谢谢!谢谢你们。这14天隔离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上海管理上的专业和人性化。”杜鹃(化名)解除集中隔离的日子,恰巧是她的生日。当天,除了解除隔离通知书,虹口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还特意为杜鹃准备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这让她颇感意外又倍感暖心。记者近日探访了虹口区这个24小时搭建出的隔离点。

“一人一档”满足隔离人员刚性需求

从3月28日零时起,本市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当天,从日本返沪的杜鹃,作为新规后的首批人员住进了虹口区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抵达隔离点后,现场工作人员对杜鹃的基本信息,包括护照、身份证等进行核对,同时,她还拿到了一份《医学观察告知书》。在仔细确认并签署《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留验承诺书)》《住宿餐食费用告知书》等相关文件后,杜鹃进入房间开启隔离生活。

事实上,医护人员为每一位隔离人员创建了健康管理微信群,包含隔离当事人和4位医护人员。现场医护人员会根据了解和填写的健康状况信息对有慢性病、基础性疾病的人员进行重点照顾服务,尤其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患者,建立“一人一档”的记录,每天通过专属微信群询问是否需要另行购买补充所需药物,尽力满足他们的健康刚性需求。

一次,接收的隔离人员中有一位长期服用中药的肿瘤患者,家人送来的中药并未煎煮,经过沟通,医护人员帮他找到代煎中药的第三方,并每日加热后随餐送至房间供其服用。

而对于个别隔离人员的非健康刚性需求,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现场负责人、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任敏之坦言并不会“一味满足”。有隔离人员在网上购买大瓶装的酒精送至隔离点,医护人员发现后明确酒精作为易燃物不能送至其房间,得到对方理解。

关注隔离人员心理健康 释放压力

凉城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抽调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医护人员还成立了心理需求服务小组,在隔离点开展心理疏导与压力释放工作。隔离点接收的多为原本在国外的留学生,当下国外的疫情发展给部分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恐惧,回国后又担心医学观察期自身的健康状况,再加上无法立即与家人相见,这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状态。

服务人员通过社交软件与多个对象进行大量的交流,并根据科学的心理评测系统进行分析,不断掌握对象的心理状态。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隔离人员小李的异常情况被及时发现。精神科专业医生介入后,了解到小李不但有抑郁症家族史,自己也有该病史。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马上对小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目前,小李的状态日趋稳定。

24小时搭建 内设“方舱通道”

任敏之介绍,按照本市相关规定隔离点区域划分要求,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均有物理阻隔。然后,根据酒店布局、电梯位置等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将一楼大堂的两个入口分设为工作人员出入口(清洁区)和集中医学观察点入口(半污染区),在大堂一侧建设全封闭式的“方舱”专用通道与集中医学观察点入口相连,通过该专用通道,可直接进入隔离对象专用电梯直达集中隔离区,进入隔离房间(污染区)。通道建设在酒店内侧,通道内贴有一米线,有效避免了下雨人多聚集易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就这样,从接管酒店改造到正式接收隔离对象,凉城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花了24个小时。

目前该隔离点共有医学观察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障组、消毒卫生组、垃圾转运组和公安处置组6组人员驻扎,全面做好隔离点及隔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6 发生在虹口集中隔离点的故事,很暖心 2020-04-22 2 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