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本报讯 今天是第十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在上海,3月以来共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充分发挥“哨兵”作用。疫情期间全市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于入沪道口。
另外,全市累计超770万人签约了家庭医生“1+1+1”服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400万,经长护险需求评估的失能老人签约率达到近九成。上述信息,是昨天市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披露的内容。
据市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吴乾渝提供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上海共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加强发热患者筛查、登记和跟踪,充分发挥“哨兵”作用。
而在入沪道口,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对1100万余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甄别与转运;在居民小区与集中隔离点,社区医务人员会同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对超过40万重点地区和境外来沪人员实施了隔离健康观察;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指导培训做好复工准备。
在社区健康管理方面,春节期间上海有近一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休保持开诊。1月31日起,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诊,做到了服务连续、不间断。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门诊量达到全市门诊量七成以上。
在农村地区,据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徐冬建介绍,家庭医生与多方协作,形成“家庭医生+村工作人员+民警+志愿者”四方联动模式,在防控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家庭医生们还申请了“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健康云APP,可以实现居民和家庭医生的远程服务,这样既满足了农村居民就医需求,也降低了医院人员集聚风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