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0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中国新基建如何“起飞”?

代表委员勾勒新基建发展蓝图

本文字数:3132

全国人大代表陈靖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

全国人大代表陈力

  上海如何成为新基建重镇

“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靖介绍,近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大数据综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今年本市还率先出台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他建议支持上海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目前上海正在构建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为引领,上海光源等光子科学大设施为基础,生命、能源、海洋等领域设施为支撑的设施群。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陈靖代表建议将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无人系统多体协同基础设施、深远海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设施等部委已列入备选项目的大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支持上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在道路交通方面,自动驾驶和智慧道路建设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新基建”的重点投入方向。他表示,目前上海准许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测试道路124.5公里,累计测试里程15.7万公里,在测试里程、出行场景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他建议支持上海在临港新片区等特殊功能区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上道路通行期间交通违法处理、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等规定,为我国修订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供重要支撑。

陈靖代表建议支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数据港”和国内首个“跨境数字新型关口”。通过建设以跨境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跨境数据流通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国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授权在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数据“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试点”,建设国内首个“跨境数字新型关口”,实现数据可监管的“境内关外”跨境流动,吸引全球金融、科技、医疗、汽车、跨境电商等数据资源以离岸数据中心形式集聚临港,为建设全球金融资管中心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新基建”涉及到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其带来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建议通过立法在更大范围内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规范,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提出“构筑数字经济防线,加强‘安全基建’能力”的建议。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

周汉民指出,“新基建”备受各方关注,数字经济在“新基建”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线上交易、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活力迸发,各行各业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历经此次疫情磨砺,加快发展“新基建”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安全把控也是推动“新基建”的重要前提和考量。

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提振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提供坚实支撑。然而同时,网络世界未知的安全风险也会随之攀升,将会面临新一轮挑战。

周汉民认为,新技术应用带来新安全隐患更加严峻;各行业网络安全意识也有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将更广泛。随着“数字基建”推进,各个产业对数字网络体系的依赖度加深,更多业务会以“网络+APP”形式来服务大众,网络安全的影响也就从原来的物理实体走向网络虚拟体。

加快立法  出台国家标准

周汉民建议,加快推进“安全基建”的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网络安全相关治理和立法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在更大范围内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明确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规范,并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伴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持续创新,不同产业的数字化迁移速度加快,对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标准的需求也尤为迫切。

对此,周汉民建议出台数字经济“安全基建”的国家标准。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关于“安全基建”标准的调研,广泛了解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且行之有效的做法,结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情况,为构建完整的安全基础设施提供参考。“要引导不同社会主体在转型数字化伊始就具备风险防御意识和能力,进而确保数字基建运行在较高的安全水平之上。”

此外,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向数字化迁移,“一刀切的安全套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数字基建的安全需求。

周汉民建议进一步加强“安全基建”的能力建设。建议在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资源整合,让更多有技术、能力、有应用场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到数字经济的网络安全建设中。“把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领先的安全能力变成国家网络安全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在数字化浪潮中先行企业的经验,提高各行各业的‘安全基建’能力。”周汉民说。

法律保障促发5G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5G作为“新基建”的领衔,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上海是全国5G应用的先行者。2018年,上海成为全球光网覆盖规模最大的“千兆第一城”,今年5月,上海颁布“新基建35条”,明确将“新网络”定义为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力表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通信模式,让更多的物联网设备、工业设备进入通讯网络,产业互联网正在加速形成。当前,我国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需求日益旺盛,“5G+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深入生产制造核心领域,并不断扩展延伸。据预测,2020-2025年间,5G商用可直接拉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到2030年,5G将创造经济增加值2.9万亿元、就业机会800万个,约6%的GDP将会由5G产业直接贡献。

陈力代表指出,目前我国5G产业融合不充分、法律法规配套制度不完善、综合型人才紧缺、工业信息安全问题严峻等不足,都将为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带来严峻的考验。

为此,陈力代表建议立足市场需求,积极推动运营商、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探索融合发展新思路、新模式。他认为,应当规划5G应用与网络协同推进线路图,推动建立跨界融合发展新生态环境下的智能制造5G技术体系、标准规范等,促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发展,协同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

同时,陈力代表认为还要加强对我国“5G+工业互联网”相关法律、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制定5G工业发展方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保证工业化智能制造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完善5G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规则体系,明确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智能化应用的技术标准、网络安全、平台责任、数据保护等法规体系。”

陈力代表建议推动新兴应用领域信息保护、数据流通、政府数据公开、安全责任等法律问题的立法工作。重点构建工业大数据法律保护框架,细化工业大数据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机制,明确工业大数据流通规范,妥善限定数据分析范围和结果分享方式,建立事前和事后数据风险防范体系。深化科技专项资金计划,统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同时以立法形式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速产业融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0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3 中国新基建如何“起飞”? 2020-05-27 2 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