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代序)
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中国法总论卫三畏:中国的政制与司法(1847年)
赫 德:局外旁观论 (1865年)
赫 德:改善中国法律与政务之条陈(1876年)
丁韪良:古代中国的国际法(1901年)
附:中国古世公法论略丁韪良:古代中国的外交(1901年)
罗炳吉:中国法导论(1930年)
罗炳吉:中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吗?(1933年)
庞 德:改进中国法律的初步意见(1946年)
附:官方媒体欢迎庞德教授来华的消息报道与社论
庞 德:作为中国法基础的比较法和历史(1946年)
庞 德:论中国法律问题(1948年)
庞 德:如何使法律现代化(1948年)(略)
【作者简介】
王健,法学博士(1999),北京大学博士后(1999—2001),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律史、法学理论、比较法、法律教育、边疆治理与法治问题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之路》《以法为教》《西方法学邂逅中国传统》和《律学与法学》(合著)等论著。
【内容简介】
《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选录了六十余篇中国近代法学作品,囊括了来华传教第一人卫三畏、执掌晚清中国海关四十八年的罗伯特·赫德、京师同文馆首任总教习丁韪良、近代来华的最后一位外国法律顾问罗斯科·庞德等著名人物对中国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是法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史料汇编,力求深入清末民初的大变局时代,呈现东西方法律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
【编辑推荐】
了解近代中国法律变迁的必读之书。中国法律史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法律史,自洋务运动以来,来华外国人对中国法律由传统导入近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近代中国法转变的实际一环。《西法东渐》以宏大的视野、锐利的慧眼,倾力汇集晚近来华外国人观察和研究中国法的作品,力求完整再现中国法与外国法、中国政府与外国法学家之间冲突而又调适的法律史,是今人理解中国近现代法律演变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珍贵历史资料一网打尽,各类法律文献巨细靡遗。来华外国人在近代中国法制转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百年巨变下,记载其思想与活动踪迹的文献资料几乎销声匿迹,《西法东渐》冲破这一法律史盲区,汇编晚清至民国时期来华外国人的重要文献,体裁囊括个人著述、咨政报告、法律草案、法律备忘录,内容涉及法律的中外比较、中国传统法的价值、治外法权、司法改革、法律职业、法律教育及法律学术等诸多领域,为观察中国近现代法律演变提供独特且全面的视角。
经典文献再次增订,广角视野、多元议题,以法律之眼洞见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西法东渐》初版问世于2001年,得到学界一致好评,对拓展中国近现代法的教学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书名中的“西法东渐”一词也日益流行开来,与书本身一道成为经典。此次全新增订版增补作品计22篇,除“治外法权”,其他章节均有扩充。以广角的宏大视野,融汇丰富多元的法律议题,《西法东渐》带领读者从法律的角度洞见东西方文明在近代中国的冲突与交流。
【精彩书评】
中国近代法律的建立始于移植,在此过程中,受聘来华的外国法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年前,王健博士搜集整理此一群体中较著者参与中国法律变革的各类文字,集为《西法东渐》一书,于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有拾遗补阙之功。如今,该书又出增订本,增补人物,添加篇章,令其内容愈加丰富完备,值得研究者阅读参考。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健教授的《西法东渐》一书初版十七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近代中国法律变迁、法学交流的必读文献,其影响力实际上已超越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此次再版,新增十六篇重要文献,体现了作者一如既往强调“义理自实故出”、重视基础史料整理的研究特色,以及史料挖掘选取背后独具慧眼的理论洞察力和研究旨趣,必将惠泽学林,功德无量。——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此书所录作品皆为“西学东渐”以降外国法学家解答近代中国转型法制问题之佳作,实属“西方法学之中国设计/汉语表达”阶段不得不深读的典藏文献。
——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健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清末以降,中国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传统中华法系转向,移植西方法制而形成中国近代法,适为转型期的一大特色。——张谷(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十八年过去了,这本书及其书名本身都已成为经典。
——聂鑫(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西法东渐》是映照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面镜子,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在选择与移植外国法、传承本国固有法的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它既是研究那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当今继续推进法律现代化事业应当参照的历史坐标。
——张生(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