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这一批3吨,发往福建。”5月18日中午,又一辆装载着口罩料的货车从上海石化发车。截至目前,上海石化共出厂口罩熔喷布专用料2007吨。“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买不着口罩了。”陆军对此信誓旦旦。70后的陆军是上海石化金昌公司的生产部经理,有着那个年代典型“钻”的精神,在防疫关键时刻,他带领着团队仅用12天成功研发转产口罩料。他介绍,目前,上海石化每天可以生产出28吨口罩料,可用来生产口罩2800万只,“满足全上海市民的口罩需求完全没问题!”
接下“军令状”7人团队攻关研发
今年春节,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并很快蔓延全国。陆军和家人自觉“禁足”在家,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数据。由于防疫物资需求激增,医护人员医用口罩不足,百姓买不到口罩,不少企业考虑转产口罩但又缺少原料。因为缺少原料,尤其是中间层熔喷布供应不足,口罩的紧缺状况日益凸显。
“希望上海石化发挥自身优势,攻关口罩熔喷布专用料,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接到紧急任务后,上海石化立即牵头组建了工作小组,要求集全公司各方力量,研发转产口罩熔喷布专用料。口罩的生产与石油分不开关系:石油反应产生聚丙烯,聚丙烯经改性加工成熔喷布专用料,下游企业再将专用料制成熔喷布,最后由口罩厂家生产口罩。
“当时,我们接到的指令是‘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只以能产多产为目标’。”陆军说,当时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为防疫作点贡献了!”
2月11日,金昌公司复工第一天,陆军带领着第一批7人团队迅速组成了口罩料研发攻关小组。虽然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硬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人员少、设备缺,但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军令状”。“我们每多生产一个口罩,百姓就多一份保护,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信心上绝不能输!”
连续奋战 只为口罩的“心脏”
金昌公司是上海石化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生产汽车、家电用的改性塑料,聚丙烯熔融指数只有每10分钟30g。“相当于口罩熔喷布专用料融指的五十分之一。所以,高熔融指数是我们这次研发生产中最需要突破的难关。”陆军坦言,刚接到任务内心真的很忐忑。
医用口罩一般是三层结构,中间一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即所谓的“熔喷布”,便是口罩的“心脏”,能过滤细菌,阻止病菌传播,其纤维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熔喷布专用料是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熔融指数越高,熔喷出的纤维就越细,制作成的熔喷布过滤性就越好。口罩熔喷布专用料与其它无纺布原料相比,虽然都是聚丙烯,但在生产工艺和性能上存在很大差异,熔融指数高达1500g/10分钟。
然而,金昌公司现有的生产条件并不能满足生产口罩熔喷布专用料的要求:切粒机速度太慢,冷却水槽距离不够,螺杆设备不符合要求……硬件设施不足像是一条鸿沟横亘在研发转产高熔指聚丙烯的路上。关键是,疫情特殊时期,这些设备也无从购买。这可怎么办?大家都发起了愁。
左思右想没有办法,陆军只好带着大家尝试改造自有设备、调整工艺。72个小时,陆军带着团队连续奋战,增加变频器,更换皮带轮,优化螺杆组合,借用其它生产线水槽……终于,切粒机速度从每分钟70m提高到了120m,2米的螺杆实现了3米的混炼效果,冷却距离从4米增长到了12米……第一批试料经检测,熔融指数达到了800g/10分钟。
但是这离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陆军继续带着团队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查找原因、精细调整。
用时12天试产成功
2月15日,第三批口罩料一出来就被送进了实验室。看着质检员测试数据,陆军站在一边屏住了呼吸。“熔指到1200了!” “多少?”“1200。”质检员又重复了一遍,检测结果让大家欢呼起来。可是,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难题出现了:小试出来的熔喷布有异味。由于高熔指聚丙烯流速快,又缺乏专用设备,物料停留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反应不充分,直接影响熔指提升。刻不容缓,陆军再次扑进了实验室和车间。这时候,陆军提出牺牲产能保证尽快产出合格产品,他们堵上一半物料出口,人为降低物料的流动性,保证充分反应。通过增加变频器、更换机器皮带轮等方法,让挤出机切粒从“慢跑”到“快跑”,“借道”其它生产线水槽,增长冷却距离。
可是,由于缺专用设备,不管怎么改造、调整,尝试了上百种办法,气味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天晚上九点半,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传来消息:金山二工区有合适的挤出机可以试用,陆军期待得一夜辗转反侧,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去取机器。
2月23日,第15批口罩料熔指终于达标,陆军第一时间将试料送至下游厂家试生产。看着雪白柔软的口罩熔喷布在眼前绕转,他忍不住上去摸了摸、闻了闻,一时竟热泪盈眶。经过检测,熔喷布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12天,从接到研发任务到试产成功,陆军带领团队拼出了新纪录。几乎是马不停蹄,他又带领着团队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了其它8条生产线的改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